第一讲 心理健康导论
四种不同心理状态者
他人感到不健康 但自己感到健康 (分裂型)
自己感到健康 他人感到健康 (健康型)
他人感到不健康 自己感到不健康 (神经)
自己感到不健康 但他人感到健康 (亚健康型)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 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但是,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 标准。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永远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的。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一种 连续、不断变化的状态。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人的心 理可用三区来表示:
大学生常见矛盾心理扫描
大学是梦想的时代,大学生常见矛盾心理 表现为:自豪与自卑并存、希望与失望相 伴、放松与紧张交替、求知与厌学同在、 孤独与恋群交织、空虚与恐惧交错、自立 与依赖相随等等,其深层原因在于自我概 念及人格统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所以,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关于人类自身 的科学知识,成为幸福卓越大学生,
三、案例导读:如此颓废为哪般?
小张曾对大学抱有很大的憧憬,想象着既能在专 业上有所建树,又能有时间参加社团、发展兴趣 ,还能去做兼职赚钱。 但上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是那 么有意思,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社团活动也不 像想象中那么锻炼人。于是,他心灰意冷,常常 用上网、玩游戏打发时间,感到百无聊赖,失去 动力、兴趣、目的。近段时间来,因怀疑自己心 理是否出了问题,所以,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
【案例思考】
该个案大学生在学校具有一定代表性。此 类大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既有个人内部 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如、社会环境、学校、 家庭。专业错位的苦恼:专业前景的压力 、知识无用论影响 咨询:危机背后的机会,成长的需要,付 出的意义,体验努力与专注的幸福,视觉 化未来生活的空间,获得心理、行为成长 。
2、泰勒· 本· 沙哈尔的十条幸福建议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 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 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 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 ,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 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 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专题1
心理健康导论
心理健康导论
知识目标
1、认识心理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2、了解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的关系 3、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技能目标 1、掌握心理健康的必备要素,识别亚健康。 2、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关注心灵成长 。
心理健康导论
职业能力目标 1、具有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关爱 生命以及处理亲密关系等方面的能力,积极进行 心理调整 2、拥有积极的人格与自我意识,促进幸福感提 升与潜能开发,为走向社会做充分地准备。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目标 让大学生了解自己 的心理发展特点, 掌握有关心理健康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
能力目标 掌握人际交往、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管理、压力管理、 自信心培养以及处 理亲密关系等方面 的技能,并能够进 行自我心理调节
素质目标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 人格,进而提高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更好地适应大学 生活,走向社会做 充分地准备。
积极心理学主导的心理健康包含:
第一,积极情绪(即主观幸福感): 第二,积极心理功能(心理幸福感): 第三,积极社会功能(社会幸福感): Keyes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完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并且 获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 感的全面繁荣(flourishing)。
3、心理健康的概念与内涵
心理健康不是静态的单一指标,而是一种 动态的状态。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 仅要看个体心理的客观表现,还需要结合 个体心理的主观感受,用主观与客观标准 相结合的原则来判断。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上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 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 的状态。”显而易见,以上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没有病理 状态的存在为参照基准的。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H.B.English)于1958年指出:心 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 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 体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体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 疾病而已。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观点:
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 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 的东西(潜意识),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 领域。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 无意识,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 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 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弗洛伊德把人格结 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 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 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 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 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 们帮助别人时,也在帮助自己,当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 不要将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 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1、什么是心理
世界上有两种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心理现象和人的意识属于精神存在。 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解释,心理是脑的机 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是心理 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与人 格。
2、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 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 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 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 会动力中的角色;应用心理学家还有提高 人类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些构成了心理学 事业的基础。
四、心灵扫描:1、您看到了什么?
2、我的五样----学会选择
(1)活动步骤: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期望拥有的东西很 多,但对你们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刚刚开 始,所以你们有机会去实现你想拥有的东 西,你们也可以分阶段去追求你们所选择 的东西……
(三) 素质拓展
三个通行证
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 会主席埃利雅博士提出的“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性通 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 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 知识。二是职业性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 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从事某种劳动所需要的教育。三是事 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其特征是:积极灵活地适应变 化,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能从容自如地处理危险、冒险 、难题和未知。能提出创造性思维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 ,并善于交流、谈判、规划和组织,积极有信心、有主见 ,而不是消极、朝三暮四,依赖他人。
三、案例导读
一位女儿与父亲对话的神奇力量!
女儿:“爸爸,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 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 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 ,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父亲:女儿的话使我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我认识到 是女儿矫正了自己的抱怨!而从那天开始,我决定让心灵 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他创造了积极心理学,他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行为主义代表华生观点:
行为主义研究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规律 。认为人的心理与意识是环境决定论,环 境的强化决定人的行为,并且没有任何主 观的控制。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大白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导致理论观点走向另一 个极端。
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马 斯洛( Abraham Maslow , 1908~1970 )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 梅、布格塔 尔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 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 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 行动方向。
积极心理学观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 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 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 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学会了解 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人们的爱真正释放 出来。
积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具有增进生活幸福的可 能性,还具有把来自挫折的情感痛苦导入成长,促 使人们超越自身的狭隘、不快乐、愤怒、嫉妒、焦 虑等,以更加积极的、建设型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 挑战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 有标本兼治的功能。是“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 福的人”的保证。
导入:
“成才之路艰辛漫长,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 教育观念。 正如歌德所说“只有伟大的人 格,才有伟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