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利息与利率
威廉.配第: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
亚当.斯密:借款人借款之后,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消费,若用于生产,则 利息的本质 利息来源于利润,若用于消费,则利息来源于地租等。
凯恩斯: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资金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马克思:利息来源于利润,由劳动者创造的利润。
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来划分,可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利率的种类 按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来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来划分,可分为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
按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还有几个重要的利率概念:平均利率、基准利率和到期收益率
单利计算:利息I=Prn ;本利和S=P+I=P (1+rn )
复利计算:本利和S=P (1+r )n ,I=S-P
利息的计算 终值计算:FV=PV (1+r )
n 现值计算:PV=1/(1+r )n FV
到期收益率:P=F/(1+r )n ,r =((F-P )/P )
1/n 马克思: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率的上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利率一般是在
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实际利率理论):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投
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费雪、马歇尔等)
利率决定理论 可贷资金论: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
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
求,决定均衡利率。
其均衡条件为: S D M S M I ∆+=∆+(罗伯逊、俄林等)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取决于人们的流
动性偏好,即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
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
反之,利率下降。
该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
本章的教学重点:
1.利息的含义和本质。
2.利率的种类。
3.利息的计算,重点掌握单利和复利、现值和终值、到期收益率。
4.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5.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论
本章的教学难点:
1.利息的本质
2.现值和终值、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3.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