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计算一、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待分配的间接费用(一)通用分配公式:间接费用分配率=准合计各个分配对象的分配标某分配对象应分配的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配率×某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1.直接分配法:不考虑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提供劳务总量-对其他辅助部门提供的劳务量)各受益车间、产品或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该车间、产品或部门的耗用量2.交互分配法:进行两次分配。
首先,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对内交互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提供的总产品或劳务总量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3.计划分配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实际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归集的费用+按其他辅助车间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入的费用-按本辅助车间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入的费用计划成本=辅助生产的计划单位成本×该车间、产品或部门的耗用量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出的费用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1.分配原理: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2.分配方法(六种)(1)倒挤法(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2)分配法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分配标准完工产品分配标准待分配的费用+统一公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分配标准 月末在产品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分配标准① 约当产量法②定额比例法【注意】如果月末盘点在产品,可直接按照以上方法和公式进行分配。
如果企业月末没有盘点在产品,则月末在产品的定额资料可按下式计算:月末在产品定额资料=月初在产品定额资料+本月投产的定额资料-产成品的定额资料(3)混合法: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一)副产品成本计算副产品首先采用简化方法确定其成本(如预先规定的固定单价确定成本),然后从总成本中扣除,其余额就是主产品的成本。
主产品成本=总成本-副产品成本(二)联产品成本的计算1.联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1)联合成本分配率=某联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分配率×该联产品分配标准(2)具体分配方法①售价法公式A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A产品分离点的总售价B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B产品分离点的总售价适用范围在售价法下,联合成本是以分离点上每种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比例进行分配的。
采用这种方法,要求每种产品在分离点时的销售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②可变现净值法适用范围若每种产品在分离点时的销售价格不能够可靠地计量。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某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分离点产量×该产成品的单位售价-分离后的该产品的后续单独加工成本分配公式A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A产品可变现净值B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B产品可变现净值③实物数量法A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A产品实物数量B产品应分配联合成本=联合成本分配率×B产品实物数量总结:分步法的比较区别点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否计算半成品成本计算不计算生产费用与半成品实物转移是否同步同步(生产费用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不同步(生产费用不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完工产品的含义不同各步骤的完工产品指最终完工的产成品在产品的含义不同狭义在产品(仅指本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广义在产品(既包括本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半成品,也包括本步骤加工完毕、但尚未最终完工的产品)是否需要进行成本还原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需要;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不需要不需要逐步综合结转法下成本的还原通常采用的成本还原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资料。
一般是按本月上一步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
作业成本计算一 作业的分类将作业按作业产出或消耗的方式,分为单位(数量)级作业、批次级作业、产品(品种)级作业和生产(能力)维持级作业四类。
二 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1.在确定了作业成本之后,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再根据作业量计算成本对象应负担的作业成本。
单位作业成本=本期作业成本库归集总成本/作业量 2.作业成本动因的种类 三、作业成本法的程序(一)第一阶段程序: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1.作业的认定和分类2.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1)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的基本方法(2)检查作业动因与作业成本的相关程度可决系数是以自变量(这里是指作业产出)表示的因变量(作业总成本)的百分比,它是一个0~1之间的正数。
可决系数越高,说明作业成本随作业动因变动的程度越高。
可决系数为1,作业成本随作业动因成正比例变动。
相关系数反映作业动因与作业成本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在数值上,相关系数等于可决系数的平方根,在-1至1之间。
可决系数和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V——回归直线Y=F+VX(F为作业成本中不随作业产出变动的部分)的斜率。
其可以根据下式计算求得:(3)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四.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成本库实际发生的成本和作业的实际产出,计算单位作业产出的实际成本,即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另外一种是根据预算作业成本可成本和预算作业产出或正常作业产出计算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或正常成本分配率。
1.按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1)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2)计算耗用的作业成本。
(3)计算当期发生成本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当期投入该产品的直接成本+该产品当期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行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以及完工产品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没有区别2.按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1)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2)计算出各产品应承担的本期发生的作业成本。
某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实际耗用的作业量(3)计算当期发生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当期投入的直接成本是实际成本;而作业成本并非实际成本,其实按产品实际耗用作业量和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计算而得的。
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该产品当期发生的实际直接成本+该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4)计算并结转作业成本差异。
已分配到各产品的作业成本不是实际成本,因此,已分配作业成本与当期作业成本库所归集的实际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该差异称为作业成本差异。
作业成本差异作业成本差异应于会计期末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有两种选择:一种方法是将按上式计算而得的作业成本差异直接计入当期营业成本(已销产品销售成本)。
如果作业成本差异是正数即借记“营业成本”,如果是负数则贷记“营业成本”。
另一种方法是计算差异调整率,将已分配作业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方法是:①计算调整率。
将已分配作业成本调整为当期实际发生成本,首先需要区别不同作业逐一计算调整率。
调整率计算公式如下:作业成本调整率的计算,是区分不同成本库分别计算的,即有一个成本库就需计算一个调整率。
②计算调整额。
某项作业成本调整额=该项已分配作业成本×该项作业成本调整率③将已分配作业成本调整为实际作业成本。
其计算公式如下:④重新计算产品实际成本。
将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调整后的作业成本(即实际成本)加总,即可得出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然后,再重新计算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以及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五、增值作业的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作业)Sv+=(类似实际作业量下的标准成本)⨯(AQ Suf非增值作业(类似固定费用的闲置能量差异)=实际作业的预算成本-增值成本Sv+AQ Suf⨯=SufSQ⨯(-)(AQ=-)AQ)⨯(SufSQ+Sv⨯式中:AQ:当前的实际作业产出数量;SQ:增值作业标准产出数量Sv:标准单位变动成本;Suf:标准单位固定成本。
非增值作业发生的都是非增值成本。
标准成本计算一、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价差: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量差: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价差: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量差: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价差: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量差: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注: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的变动制造费用/生产能量变动成本项目差异分析的责任归属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一)二因素分析法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二)三因素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
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
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注: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本量利分析一、成本估计(一)历史成本分析法1.高低点法2. 回归直线法二、成本、数量和利润的关系(一)基本的损益方程式(二)边际贡献方程式1.基本概念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关系公式: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2)多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要用加权平均数,其公式为:(3)注意影响因素单一产品边际贡献率只受P、V的影响多品种产品边际贡献率受P、V和Q的影响【总结】本量利图的比较(二)盈亏临界点与安全边际的确定注:(1)考试和教材中安全边际匀指安全边际额,固定成本(2)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固定成本,而是边际贡献率(3)固定成本+安全边际≠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的边际贡献)+安全边际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三)安全边际与利润的关系【提示】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盈亏临界点所提供的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安全边际所提供的边际贡献等于企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