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设计大师及作品分析

景观设计大师及作品分析


水源
竖向设计
• 中央水体水源水质要求为“景观娱 乐用水C类水质标准,主要水源以 园区东南角的持续的工程排水备用 的中水系统和地表径流。园区东南 角抽水泵站,水质为洁净地下水且 水量充足,可满足补水要求,从水 体东南侧注入水体。另在湖面北端 做两处中水预留,以备条件成熟时 利用中水补充水源。地表径流则通 过地形高程变化和水体周围的生态 绿地进入水体中。水体周围的绿地 浇灌则直接从水体中抽取,经离心 泵提升后再流经过滤处理设备进入 灌溉系统。
暴雨和防渗处理
• 既然有地表径流进入,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暴雨处理的问题。本设计中暴雨
水处理的措施是湿池法即设计一个永久水池的盆地当没有暴雨的时候,水体 内留存定的水量,满足美观的要求;当暴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经湿地处理 后回灌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位比较低,且场地的水文地质比较差,需要做防 渗处理。在考察诸多防水材料和方式后,最终选择造价低廉、国内外广泛用 于垃圾填埋处理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具体做法是将水体多开挖O.8m机 械碾压达到一定强度后直接铺设HDPE材料,再回填0.6m的素土和0.2m的河 卵石(为了便于清淤处理)。
的鲁尔区,20世纪90年代,著名景观 设计大师彼得·拉茨进行了一项对欧洲
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IBAEmscherpark)。它的最大特色是 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集合公 众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的场所,并 且仍基本保留原有的工业设施,又创 造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赋予旧的 工业基地新的生机。杜伊斯堡风景公 园(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
• 地形地貌:该场地位于北京平原区上,西北部沙河,清河,温榆河的冲洪积 平原上。地形坡度很小,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存在数条1~2m深的水沟。
• 水文地质:场地以山前冲洪积物沉淀为主,沉淀物主要为颗粒较细的粘性土 层 和颗粒相对较粗的粉土层,砂卵石地层的交互沉积,在勘测深度30m范围 内主要存在3个含水层,即上层滞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和第二承压含水层。
作品分析
生命细胞概念
• 生态基质:一个可持 续的湿地系统
• 功能体:高效的创新 单元
• 流通网络 • 边界
中央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状况分析
• 气候条: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50-600mm且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很大 ,主要的降水量集 中在6-9月,局部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空气干燥,年蒸发量也比较大。
• 中央水体景观竖向设计主要考虑平 衡土方将水体开挖的土方尽量合理 地分配到道路两侧的地形中去,避 免土方外运所造成的庞大工程量水体开挖最深处2.3m,在处理完 湖底后回填到116m.平均水深1. 2m(为了避免由于水温上升和表面 扰动引起的沉淀物浮起);道路两 侧的地形以缓坡为主,平均高度在 0.4-2.0m之间。考虑到安全性的 问题,水体的周围设计了一个宽度 不等,水深不超过0.6m的安全台 阶。
漫步在公园中,植物季节更替的 炫彩明亮取代了旧工业时期的肮 脏灰暗,旧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 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被保留下 来,设计没有掩饰这些破碎的景 观,而是寻求了对旧有景观结构 和要素的重新解释,它们不再是 丑陋的废墟,任何一个细节都能 让人发现美,感受历史。
德国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 这里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
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俞孔坚
大师简介——生平
俞孔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
师 ,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 计师 。
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 城市设计; 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1998—至今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景观设 计师。
• 生态设计。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纷 繁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体系, 是动态的平衡系统,有其自身的演 替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无法 设计和模拟的。
• 景观美学和人本思想:力图突破传 统的园林美学观念,强调景观功能 ,为人的日常生活而设计,满足人 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 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 和材料。
大师简介——主要作品
• 广东中山岐江公 • 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 • 秦皇岛汤河公园 •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 台州“反规划”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 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设计思想
• 俞孔坚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 得国际声誉;
• 俞孔坚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赢得国际同 行的广泛认同;
总体景观布局特征
• 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由园区东南角步行广场直 插中央水体的做法,并使其成为一个主要的 景观轴线
• 借鉴北京城市中央的北海一中海一南海布局 形式,中央水体的景观设计将整个大水体用 步行桥分成三个部分,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 越其间,使人能充分享用水际景观三是整个 水体由南向北逐步由规整向自然过渡,南水 体采用倒三角形式南侧和东北侧按8m模数布 置水际种植池,从入口广场出发的斜向轴线 在穿越这些种植池时形成很多锐角。中间水 体为过渡区域,北水体则以自然为主,水体 周围布置较宽的浅水区种植各种水体植物。 木质栈桥穿越其间再点缀以木建筑。总体风 格以简洁大方为主。
设计思想
根据总体规划的生命细胞 概念和总体景观规划提出了双 螺旋的概念中央水体是主体双 螺旋结构的区域。强调水生态 环境的营造。配置水生——沼 生——湿生——旱生的植物群 落景观。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 越其中,使人能够充分利用水 际景观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 自然之间的充分配对和交流, 从而使科技人员具有最佳的创 新意境
• 俞孔坚对破坏生态、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批判、他的 生态人文理念,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条的河流、一处又 一处的文化遗产。
• 俞孔坚在材料选择上表现了节约的思想,以用尽量少的东西来 做尽可能好的景观的“4R”理念进行创作。
• 俞孔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身设计语言的重复,这在 很多作品中有所体现。这是一种生态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