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
潘文君
摘要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①。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之死是历史的悲剧,南宋皇朝自毁长城。

千百年来,人们把岳飞之死的账算在秦桧头上。

但是,岳飞之死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秦桧,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岳飞死因宋高宗秦桧
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

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②之首。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过在他年轻时候镇压过农民起义,这也是岳飞光辉形象上的一个小小污点。

一般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赵构以及秦桧之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

为了满足金方面“必杀飞,始可和”③的无理要求,赵构、秦桧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屠刀挥向战功卓著、赤胆忠心的岳飞。

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

岳飞的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赵构的忌惮、岳飞的仗义执言、封建官场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险恶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终于酿成了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
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试论导致岳飞之死的原因。

一,宋朝延续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即皇帝位,开创大宋王朝。

第二年,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自此始,大宋王朝开始了重文轻武的一贯政策,武将很难有发展空间,南宋也继承了这一政策。

岳飞作为中兴四将之一,其武功可以说是高之又高,大有功高盖主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岳飞没有急流勇退,反而要求增加部队,积极北伐。

这在宋高宗心里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他害怕再来一次“陈桥兵变”。

岳飞可以说是不懂政治。

不明白皇上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恢复故土。

这在老百姓眼里是民族英雄,朝廷的忠臣。

可是皇上的想法和老百姓不一样,他在想,岳飞这样是要干什么,他真的是一心为国,赤胆忠心?他会不会效法自己的祖宗,自己称王称帝?在皇上的这种心里下,岳飞想要善终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因为皇上他不会给自己的臣子任何机会,他会把所有威胁自己地位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不会让他生根发芽。

如果岳飞像刘光世、张俊之流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则朝廷或许有几分放心;或者像韩世忠那样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朝廷亦不会如此快地启动杀机。

然而岳飞偏偏是一个血性汉子,对自己认准的事情绝不妥协,这就直接触犯了赵构的初衷,其大祸临头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宋高宗根本就不想北伐⑥
南渡之后,南宋君臣过着“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生活。

无意北伐,恢复故土。

只要是听到金人南下,就一路逃跑,甚至到海上避难。

这也为宋高宗赢的了“逃跑皇上”的“美誉”。

难道说宋高宗这么软弱吗?不是的。

他也有刚硬的一面,当年在金国做人质时因为不怕死而被金人怀疑是冒名顶替被遣回。

后来也是因为要去做人质而躲过了靖康之难,也才有了南宋的建立。

可以说,宋高宗也是有血气的。

那他为什么不北伐中原,迎回二圣呢?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二圣是谁?宋徽宗和宋钦宗,太上皇和前皇上。

要是万一把金朝打败了,迎回二圣,二圣怎么安置,自己还会是皇上吗?再说要是把金人逼急了,把二圣放回来,那有
该怎么办?这是当皇上的想的事情,岳飞不明白。

他在干着一件皇上最不想干的事情,那还不是找死啊。

三,主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
有的史家认为秦桧的金朝的奸细⑤,以他为首的投降派和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始终在进行激烈的交锋。

而投降派由于会钻营,又在皇上身边,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传统政策的支持,往往在斗争中站在上风。

那他们为什么主张投降呢?
第一,投降派大部分是文官,他们的价值体现在谈判桌上,要是光打不谈,他们就没有用。

他们要是想立功叫必须停战讲和,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立功,也才有机会去争取更大的权力。

第二,秦桧害怕岳飞的功劳超过自己,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要是皇上同意岳飞北伐,那就没有了谈判的机会,自己也就没有办法立功。

岳飞立功,自己连机会都没有,此消彼长,岳飞肯定会超过自己。

所以在秦桧和他的投降派眼里,岳飞便是眼中钉,肉中刺,必须处之而后快。

第三,从秦桧的奸细角度考虑,有岳飞这样的猛将在抵抗自己的主人,那他肯定要至岳飞于死地,不然,就有违自己奸细的角色。

四,岳飞的性格
岳飞秉公议事、仗义执言的性格是一以贯之的。

早在他还是一个下级军官时,就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而遭受过打击。

宋高宗赵构刚刚即位,年仅24岁、身为下级军官的岳飞就不顾位卑言轻之嫌而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主北上抗金。

触怒了赵构和朝中妥协派大臣,愤懑恼怒之余,给岳飞扣上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革去了岳飞的官职。

后来,岳飞又有两次因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而愤然离职,上了庐山。

撂挑子不干了,过于任性而为了。

宋高宗由于常年奔波,过度惊吓,和其他疾病导致了不育。

于是他便从民间找到了高祖后代,将两个男孩养到宫中准备培养成接班人。

后来,岳飞却上书皇上,建议立储。

当他的部下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吓了一跳,都认为这事不能干,可是岳飞偏偏不听,一意孤行。

岳飞的这一举动直接惹恼了宋高宗,为什么呢?宋高宗肯定在想:你岳飞是不是笑话我没有亲生儿子啊?立什么储啊?万一我又能生了呢?再说了,整个天下都是我的,我愿意交给谁就交给谁,和你岳飞有什么关系?你多什么嘴?你是不
是借着立储的事打着其他的什么算盘啊?就这样,岳飞和宋高宗可以说是彻底的闹翻了,宋高宗也就对岳飞动了杀心。

岳飞为什么要建言立储呢?这也是岳飞一心为国的表现。

他认为有了太子,江山就有了未来,也可以让宋高宗坐镇杭州,太子替父亲征,以鼓舞军心民心。

但是岳飞他不懂政治,不知道这事是皇家的家事,外臣是不能多嘴的。

虽然历史上也有立太子是征求大臣意见的,但那也只是走走过场,没人真说,万一你说的人没被选上,那新皇上还不把你整死啊。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岳飞是在自己“找死”。

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了。

五,张俊的作用
张俊资格比岳飞老,但是他的能力和战功是没法和岳飞比的。

岳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风风火火闯九州”,而自己却是已近暮年。

长久下去,岳飞和自己肯定会互换位置,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张俊也想要除掉岳飞。

张俊秉承赵构等人的罪恶旨意,鞍前马后来回奔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一手策划了所谓“岳飞伙同其子岳云、部将张宪阴谋叛逆”案件,赵构、秦桧才能顺水推舟,制造出英雄蒙难、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案”,由此可见,张俊是赵构和秦桧迫害忠臣、自毁长城的主要帮凶,说他是岳飞冤案的“始作俑者”也不为过。

六,中国的传统政治
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提倡普遍平庸,反对个别冒尖,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馋必随之”,指的正是这种现象。

岳飞战功卓著,赤胆忠心,肯定是出头的椽子,那么他也是肯定要先烂的。

岳飞的死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剧,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政策、以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中国的传统政治、再加上岳飞个人的性格因素,共同造就了岳飞的死。

岳飞死了,南宋朝廷也就只能苟延残喘、苟且度日了。

岳飞也在他死后成了民族精神的代表,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千百年来的爱国人士都很敬重岳飞。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之死,千古奇冤,天地同悲,呜呼哀哉!
注释:
①,《宋史•岳飞传》
②,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

袁腾飞《两宋风云》(陕师大出版社)134页。

③,《宋史•岳飞传》
④,2001年9月1日《光明日报》载黄朴民著《也谈岳飞之死》
⑤,邓广铭教授在他的著作《岳飞传》中认为秦桧是金国的奸细。

⑥,袁腾飞《两宋风云》(陕师大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宋史•岳飞传》
2,袁腾飞《两宋风云》(陕师大出版社)
3,邓广铭《岳飞传》
4,黄朴民著《也谈岳飞之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