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唯实论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在这里,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2.社会整体观
答:社会整体观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3.社会事实
答:社会事实是指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5.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答: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6.社会团结
答: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7.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
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
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凡是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8.机械团结
答:机械团结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
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
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
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9.有机团结
答:有机团结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分工和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找到这种团结的典型形式。
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专门化分工导致个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
10.集体意识
答: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一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11.社会解组
答: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下降,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
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它建立在涂尔干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12.反常分工
答:反常分工是指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
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这种分工就是反常分工。
13.利己型自杀
答:利己型自杀是指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
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14.利他型自杀
答:利他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过度整合,个性的极端退化所导致的自杀。
一个群体或社会,如果整合程度过高,会造成利他型自杀率上升。
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15.失范型自杀
答:失范型自杀又称动乱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所导致的自杀。
规范松弛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提供生活目的和人生意义,使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大体一致。
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力骤减,社会控制的机制大打折扣,个人欲望和实现愿望的手段不再和谐,挫折感的增加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导致一些人通过自杀以寻求解脱,自杀率随之上升。
16.宿命型自杀
答:宿命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严格,受外界过分控制和指挥所导致的自杀。
人们承受规范的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规范的约束反而会变成一种压抑。
如果人们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自由,那么整个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的色彩。
这种规范过严的状况,会引起宿命型自杀比率的上升。
二、简答题
1.涂尔干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答:(1)涂尔干社会观的特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①社会唯实论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②社会整体观
与社会唯实论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社会整体观。
涂尔干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涂尔干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