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常出现利益冲突。
当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 由于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加上自利天性,大股东不仅可能没有起到监督管理层的作用, 而且还可能运用其掌握的实际控制权采用各种方式侵占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股东自身的原因。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股权高度集中甚至国有股一股独大。
股权结构不合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从理论上说,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最高的权力机关,对董事会和公司经理层的活动具有制衡作用。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股东(包括中小股东)享有选举权等权利,但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股东行使参与权的比例也很低。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权成本较高;二是信息障碍。
从表面看,所有股东同股同权,十分公平,但由于事实上信息的不对称,中小股东很难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去。
这使得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很容易被大股东操纵,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的作用微不足道。
大股东很容易通过占有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侵害上市公司利益,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2.董事会作用难以发挥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董事会的独立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董事会作出的决议,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即可,所以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席位越多,就越有利于其对公司实行全面控制。
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独立董事发表的意见来看,无异议的占绝大多数。
3.监事会空壳化我国的公司治理内部机制中,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经理班子的成员,无权参与董事会或经理班子的决策。
监事会作用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事会与董事会来源的同一性,即都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中,监事会主要由公司主要领导组成,例如: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财务科长,所以监事会无法独立于董事会。
监事会成员由于受身份和行政关系的制约,在监督过程中很难保持独立性。
(二)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经理任命通常是大股东提名的,由于股权大部分掌握在国家和法人手中的,所以实际上是政府和国有控股的集团任命经理的。
因此,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只需要向任命他的集团公司党委和政府部门负责,只要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他们就不担心被撤职或更换,而不必考虑来自经理人市场的压力。
在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是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经理人市场的存在,经理人员面临着被更换的压力,就促使他们努力工作,减少以经理为主的内部人对公司利益的侵占、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我国经理人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经理人市场具有的评价和选拔经理人的机制还无法发挥出来,整个经理人市场并不健全。
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是造成大股东代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切实有效的保护,利益受损的情况就会时常发生。
我国公司法虽然把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作为其立法宗旨,但并没有对中小股东提供特别的法律保护,仅有少数条文涉及到中小股东的保护。
我国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尚处于无意识状态。
公司立法的这一缺陷使得中小股东无从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在利益受损时也无从主张救济。
我国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股一权的表决制度不科学、民事赔偿机制不完善、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
(一)一股一权的表决权制度不科学我国《公司法》第104条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
据此规定,我国坚持的是一股一权的表决权制度,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平等性的表决权制度,实际上存在着严重不足。
因为该制度忽略了到我国“一股独大”、“无股有权”、“少股多权”的现实,简单的行使一股一权,极易造成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操纵整个公司,中小股东的意见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使得股东会流于形式,成为大股东操纵公司的工具。
(二)民事赔偿机制不完善在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对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责任人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以民事责任为主。
我国对于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责任追究,以公司和责任人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忽视恶意大股东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缺位。
《证券法》对内幕交易和违法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主要是责令改正,多数处罚形式为交易所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公开谴责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处罚,若构成犯罪,则最高可处10年刑期。
对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尽管现有《证券法》在第六十三条提到了“赔偿责任”,但在第十一章“法律责任”中,却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对于虚假信息、误导性陈述及有重大遗漏的信息披露,《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只提到:“对发行人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予以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规定,对于公司的行政、刑事处罚需全体股东承担,显失公平;而浅议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许华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聂洁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摘要:我国的证券市场股权高度集中且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导致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加剧。
针对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状,我们分析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股东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股东利益;关联交易;公司治理;法律保护中图分类号:F1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11-0230-02金融天地对于责任人的行政、刑事处罚,中小股东并无实际利益;且大股东恶意行为的责任并不能归化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之内。
可见《证券法》只强调对违法者的罚款与刑事处罚,而没有任何有关恶意大股东民事赔偿投资者的条款,对中小股东缺乏实质保护。
(三)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制化是我国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水平取信于境内外投资者的关键因素。
可是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管理层和内部控制人诚信责任、赔偿责任的规定比较粗糙,缺乏可操作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救济;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欠缺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最为突出的方面是中小股东民事诉讼途径不畅。
《公司法》第二十一条“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五十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五十二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考察上述规定,首先,赔偿对象为上市公司,而非受损失的中小股东,上市公司却又为赔偿责任人实际控制;其次,只有“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才有权利提起诉讼,对股东诉讼设置较高门槛,漠视中小股东的个体利益,阻塞个别诉求渠道,有违法治理念。
三、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介绍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非常之不规范,突出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信息披露标准不明确、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及时。
(一)信息披露的标准不明确2007年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
披露的交易要素至少包括:交易的金额;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定价政策。
”但准则仅是原则性的规定应披露定价政策,并未就实施细则及在交易价格不公允时应如何披露作出明确规定,使上市公司大股东有机会利用准则缺陷粉饰业绩或转移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
这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公司利益行为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信息披露不真实为了实现公司上市、股票高价发行或获得再融资的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常会对会计报表进行包装、操纵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虚假不实的会计信息。
对收益和成绩夸大报导,对损失和风险简单介绍甚至隐瞒不报提供不规范甚至虚假的信息、进行业绩操纵主要是通过会计造假实现。
目前,会计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会计造假手法多样,主要有虚增主营业务收入、调整非主营收入、虚减成本和费用、关联交易产生高额投资收益、利用潜亏挂帐,实现利润增值、大股东欠款的“虚假”偿还、巧用计提,亏往盈今。
(三)信息披露不充分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公开的会计信息在数量上不充分问题比较严重,当涉及公司重大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时,上市公司仅进行简单披露或对相关情况不予披露,使中小股东无法确定该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有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内容特意遗漏一些重要和关键的信息,而且在年报中故意不披露,过一段时间又对年报进行差错更正,在法律上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但中小股东缺乏相应的会计常识,缺乏对差错更正的关注,这样很容易错过重要信息。
(四)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没有遵守及时性原则,延迟披露重要信息的情形相当普遍。
上市公司年报和中期报告信息披露间隔时间偏长,一方面容易给予公司利用充裕的时间进行财务包装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公司内部人利用信息,趁机进行内幕交易获取超额收益。
信息披露时间偏长,延误中小股东依据信息进行投资的决策时间,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由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股东的信息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各种资料和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导致中小股东无法准确评价公司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风险,无法准确区分上市公司的质量。
虚假、缺失、延迟的信息会严重误导中小股东的投资决策,中小股东如果将资金投到质量低下的公司,这一方面会浪费社会的资源,损害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中小股东的投资风险,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