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论文2篇

经济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论文2篇

经济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论文2篇第一篇一、文献综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聚集[1],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生产部门的大力投资,对工业和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以及具有拉动作用的现代高新技术部门形成的增长极带动经济增长[2];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将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将极大地扩大内需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比如,朱孔来(2011)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

[4]马文成(2010)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检验了安徽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认为城镇化对安徽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5]产业结构变迁主要表现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不同的主导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的现象。

[6]根据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研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会依次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具体来说,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一阶段的第二产业内部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型产业;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内部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比如,周明生(2013)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发现第二产业在长期中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7]张湘赣(2011)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工业产品产能过剩,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应当用信息技术改造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正相关的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要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驱动经济增长转变。

[8]现存文献对城镇化和产业的关系也有所论述。

比如,洪银兴(2003)从理论上论述了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期形态,在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推进以服务业为主导。

[9]在已有的文献中,针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机制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研究不多,而且主要是在理论论述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较少。

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丰富相关研究。

第一,考虑到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变迁的现象,因此,构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第二,考虑到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影响,本文把投资作为控制变量加入面板数据模型中;第三,我国东中部经济发展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模型考虑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的交互作用对东中部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本文根据前文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梳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假设。

(一)城镇化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口的城镇集聚。

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使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给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要素市场和需求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和服务业产业的集聚,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外部经济效应。

工业和服务业在城镇空间集聚,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

人口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实现外部经济,加强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提高技术等的扩散速度。

因此,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大战略选择,将会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假设1: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变迁生产要素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产业部门向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将带动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由此引发的“结构红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中国经济一直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在过去30年中,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应当服务化,由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由于我国经济中、东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而中部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部、中部地区都进行产业结构服务化对于经济应当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实现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有形之手”在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当根据地区发展阶段区别对待。

假设2: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对东部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实现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发展中部地区经济。

相反,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全部进行产业服务化将不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中,在中、东部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经济起到的作用。

由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因此,对二三产业的投资侧重也应当不同。

假设3: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侧重于服务业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投资侧重于工业化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四)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交互作用城镇化表现为人口与生产要素在城镇的集中,必然会导致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在城镇的集聚。

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提高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支撑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即城镇化和产业存在互动机制,在工业化阶段,城镇化和第二产业存在显著的互动发展现象,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和城镇化存在明显的互动发展现象。

考虑到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要分别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互动机制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假设4: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会促进经济增长。

在中部,城镇化和第二产业交互作用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东部,城镇化和第三产业交互作用会促进经济增长。

三、实证研究(一)变量选取1.城镇化城镇化主要特征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集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扩大投资需求。

本文的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这是衡量城镇化的重要度量指标,人口城镇化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人口占全区域人口的比例。

这里用urban表示城镇化水平。

2.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国民经济向服务化发展,经济的服务化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来衡量。

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将进一步发展。

本文产业结构分为产业服务化和产业工业化,其中产业服务化是指第三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产业工业化是指第二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分别用stru和stru2表示。

3.GDP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且对GDP做自然对数处理。

这里用lngdp表示。

4.资本存量由于投资在我国经济中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因此这里把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从而可以更好的考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是流量,要把流量计算成存量。

历年的资本存量无法直接得到,本文对资本投入进行永续盘存法(perpetualinventorymethod)处理,计算得到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δ为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采用折旧率为9.6%。

[10]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为第t-1年的资本存量,为第t年的投资额,δ为资本折旧率。

本文考察的是中东部投资不同侧重对经济的影响,这里对二三产业投资分别用sinvest和tinvest表示。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是全国中东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

其中,东部地区为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为发展中地区,因此,把东北三省计入中部地区分为一类。

本文所有数据的选取均来自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表1给出了中东部地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结果。

进行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表明拒绝原假设,选择备择假设,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优。

其中,模型(1)、(2)、(3),(4)、(5)、(6)和(7)分别考察的是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中东部地区整体、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影响的模型。

对实证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呈现出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化无论是对中东部整体的影响,还是分别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正面作用。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及生产要素的集聚过程,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拉动大量投资,诸如交通、通讯及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就业及收入水平,这将大大拉动内需,因此,城镇化过程将通过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这与假设1相符合。

2.东部地区产业服务化和中部地区产业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带动及改造传统产业,因此,东部地区发展服务业将会有利于经济增长。

在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还不充分,在这一阶段,应当继续深化工业化,发挥工业化带来的生产要素集聚及规模效应,因此,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工业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从模型(6)可知,如果不顾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盲目进行产业服务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这与假设2相符。

3.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发展服务业和深化工业会有利于东中部经济的发展,因此,投资就应当有所侧重,在东部地区应重点投资服务业,而在中部地区重点投资工业。

从表1的模型(4)∽(7)可知,在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这与假设3对于中东部地区投资应有所侧重相符。

表2给出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对中东部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集聚的现象也越明显,城镇化的推进为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而产业发展和集聚又产生增长极的作用,为城镇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作用。

在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处在不同阶段,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即东部、中部地区城镇化和服务业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交互作用分别有利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表2也可知,在东部,城镇化与产业服务化的互动机制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在中部,城镇化与产业工业化互动机制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而城镇化与产业服务化的交互作用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负向的,说明在中部应当以工业化支持城镇化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这与假设4相符。

四、政策建议(一)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