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

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

“形式”的返魅
1972年3月
16日下午3点,建成
于1950年
代中期的
圣路易斯
市的普鲁
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被炸毁了。

2018/9/20
•据勒·柯布西耶和
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CIAM)提倡
的总体规划纲领
建造的,这些
“明亮宽敞新建
筑”,准确地表
达出现代主义的
精致理性风格,
是当时“未来城
市的典范”,公
共住宅的天堂。

山崎实:圣路易斯市的普鲁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1954)
•英雄式新世界乌托邦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主义的终结。

•在20世纪50年代起,那些现代主义大师们,就已经开始抛弃现代主义的伟大理想,解构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机器美学的原则、优良设计,扮演起后现代主义先驱的角色。

萨伏伊别墅1930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朗香教堂1955“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
勒·柯布西耶
解构机器美学
陌生感、
惊奇感、
突兀感、
困惑感、
复杂、怪
诞、奇崛
超越常规、
超越理性
朗香教堂(1955)
形式追随功能内部神秘、朦胧、恍惚、如远古洞穴,变化多端,形式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满足了人们寻求庇护和对神的冀望。

2018/9/20
罗伯特·文丘里与妻子丹尼斯·斯各特·布朗
美国费城的母亲住宅(Vanna Venturi House ,1961)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是丑陋的、平庸的,他更关注建
筑的象征性与纪念性,用历史建筑符号,戏谑的方法设计
了“母亲住宅”。

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解构功能主义:功能追随形式VS形式追随功能
•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
•密斯:“功能追随形式”(Function follow form)
•路易斯·康:“形式唤起功能(Form inspires function)”
•文丘里:“形式产生功能(Form produces function)”
•菲利浦·约翰逊:“形式追随形式(Form follows form)”
•屈米:“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
现代主义的功能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已经被形式主义所
解构。

设计仿佛进入了形式狂喜的时代。

[丹麦]琼·伍重(JornUtzon)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1959-1973年)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1944-)
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1987)2018/9/20
不规则形体,不确定性与无法统一的规则,使各个部分互相碰撞、彼此互相抵消、互相妨
碍并互相破坏互相解构,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几何秩序和现代设计的整体统一性。

公园各体系之间不再有逻辑关系,偶然性和变动感觉建立起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2018/9/20
2018/9/20山崎实·纽约世贸大厦(1973年)米斯和哥特式建筑符号的综合
2018/9/20
菲利浦·约翰逊纽约AT&T总部大厦(1982)齐本德尔Chippendale(床头
板式)家具样式,三角形山墙,
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

•菲利浦·约翰逊:
•“现代主义憎恨历史,而我们则热爱它;现代主义讨厌象征,而我们则喜欢它。

现代主义不管建筑坐落在哪里,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处理方式和手法,而我们则探寻建筑场所的精神、基地的灵魂,以求得区别,获得鼓舞。


•复归历史和地方性语言,从世俗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

是60-70年代反对现代主义的普遍手段。

•设计界的文化游牧者
巴黎大卢浮宫金字塔(1989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年生)
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 in Prague
(1996)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1929-)
2018/9/20
Gehry Tower in Hanover, Germany
(2001)
The tower at8 Spruce Street in
Lower Manhattan(2011)
2018/9/20
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Spain (1997年)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in Los Angeles(2003) 2018/9/20
•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

•这种特征隐喻着都市生活与生俱来的复杂无序。

丹尼尔·利伯斯金(1946-

2018/9/20解构主义建筑·形式与隐喻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 Berlin, Germany 2005)
2018/9/20
“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
英国建筑团体“Archigram”成员
彼得·库克(1936年生)插入式城市(Plug-in City1963-1964)
2018/9/20行走城市:建筑不再是象征的纪念碑
布莱恩·哈维和罗恩·赫伦(1930-1994)的“行走城市”(Walking City1964

黑川纪章·中银舱体大楼(1972年)
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7年)
伦敦·劳埃德银行办公楼(1978-1986年)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伦敦·劳埃德银行办公楼(1978-1986年)
高技术风格(High Tech)
•偏爱非传统建筑的合成材料的综合运用,比如石棉瓷砖、绝缘玻璃、铁合架、塑料窗等,最终使建筑看起来犹如巨大的机器。

•建筑将很多结构和机械系统,包括电梯置于外部,刻意暴露结构的机器感觉。

观众被邀请在使用产品时考虑产品的机械方面的内容,
•其“最低限度的装饰”和炫燿性的、“过度对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是许多后现代产品的显著特征。

2018/9/20
•无论是诗意的建筑,还是追求形式的象征的建筑,还是高技术派,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彻底解构了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所建立的理性、简洁、清明、整饬的设计理论。

•将现代主义去魅的世界,重新赋予了神秘的气息和象征的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