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ppt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ppt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 理治疗的区别
教育
辅导
咨询
心理治疗
常态的
对象
异常的
预防的
功能
治疗的
认知的
内容
情感的
团体的
重点
个别的
结构的
方法
非结构的
终身的
时间
定时的
三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有部分重叠与 交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德育 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 1.工作对象均为学生。
2.目的、职能均是育人。
区别:班主任更多是管理者身份, 强调纪律与秩序。
心理教师则主要承担对学生的辅导 任务,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生活。
集两种身份于一身时候,容易发生 角色冲突。
2、与心理咨师 相同:都是做人(学生)的心理、 精神的工作。
区别:服务对象不一样。(全体与 个别,正常与异常)
服务的要求不一样。
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不一样 。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 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 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 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 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 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 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 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活动面对的是 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 场的社会心态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 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 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 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 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研讨。
2 指导 : 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咨询 : 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 帮助;
4 治疗: 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治。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其他教 师身份的区别与联系 1、与班主任 相同:面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目 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1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陷 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角色冲突中,教 师的角色是否到位对活动效果 的影响很 大。教师作为辅导者,必须对每个学生 抱有积极的信念,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 题,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2 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
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学生对活动 的参与程度与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 学生的心理历程密切相关。具体做法是: 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鼓励学生自我露;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1 班级状况 (班级集体目标的达成、班级的 凝聚力和班级气氛等)
2 学生个人状况 (兴趣、认知、情绪、情 感、自我意识和行为等)
3 活动设计的质量 4 教师表现
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十个避免
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 题。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 不透。 4.避免活动设计平行并列而不是逐层递进。 5.避免看似学生表面活动很多,但触及心灵的情感体 验苍白无力。 6.避免学生认知需要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 位。 7.避免教师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自我优越的体态。 8.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内心的 真实感受。 9.避免由于学生发言过于随意,而导致课堂缺乏正面 导向。 10.避免教师越姐代厄,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
3小组发动和环境设计
小组的组织与发动为每个学生的 参与提供了基础,要利用异质互补来 组织小组,还要重视对组长和组员的 培训。环境设计要打破“秧田式”座 位的格局。
4 加强行为实践
辅导活动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行为实 践,体验、感悟、实践,再体验、再感 悟、再实践,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二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耿喜玲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程面临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尴尬处境,心理 教育教师自身的困惑与烦恼 2、课程误区:心理课简单,人人都能上; 表演化倾向影响课程的深入推进 3、好的心理课很少,好的心理教育教师 很少。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 促进 : 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 境条件;
班级辅导活动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 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 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 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 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 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 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 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 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 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 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区别:
1.学生观不同。(评价性、移情性学生
观)
2.内容除共同交叉部分外有些不同。 (各有独立的部分)
3.目的总的一致,具体目标上有差异。 4.方法上有所不同。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
建立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方案
一 建立活动目标
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第一步是建立活动目 标,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导向。 1目标应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2目标应明确具体 3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 设计活动方案
1活动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2组合系列活动 3设置活动情景,促进学生体验 4了解学生实际,提高活动内容的适切 性
班级心理活动的实施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估
一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实施中的若 干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换 2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 3小组发动和环境设计 4加强行为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