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

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

”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

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

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

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

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

《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

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

《牡
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

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

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

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

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

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

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

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

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

”从这些唱词里我读出的是一份凄凉,一份无奈,尘世的恩与爱到头来总是空。

这样的意境颇像《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收尾·飞鸟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长生殿》没有将“至情”的理想付与现实,《牡丹亭》则将原本梦幻的“至情”落实到现实生活。

在这里,作者对于“至情”结局的不同安排,表达了两位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

洪昇做为一个“明朝遗民”在创作此戏时是有感于自己的“国殇与家难”,他在戏中不时对前朝有一个反思,具体地说,如第三十八出《弹词》【南吕一枝花】中李龟年的“不提防余年值离乱”,“唱不尽兴亡梦”那一番感叹差不多就是洪昇本人的思想化身。

洪昇在戏中反思,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但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他将最后的结局归结到宗教,神仙等虚幻的事物里,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出世思想。

而《牡丹亭》虽然被称为冷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激扬的斗争精神,却使整部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有的学者说过,“《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
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①
从剧情结构来看,《长生殿》在剧情结构方面,明显受到了《牡丹亭》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部剧作都有生死梦幻的内容。

正如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在《三妇评牡丹亭杂记》中所记载:洪昇认为剧情的关键,也就是“肯綮在生死之际”, 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对恋情求之不得而至郁郁而终;“《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

”②写了杜丽娘的魂魄把“‘梅’、‘柳’二字,一灵咬住”,苦苦追寻柳梦梅直至最后为情复活。

也就是《牡丹亭》全剧可以由杜丽娘的生死为界,分成两个部分。

而《长生殿》根据剧情,也可以以第二十五出《埋玉》为界,也就是以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为界,分成“自生而死”和“自死而生”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杨玉环和唐明皇情意渐渐深厚,互相盟誓,但是由此导致唐明皇“弛了朝纲”引起安禄山兵变,不得不自缢的过程,后半部分是杨玉环死后情悔,但二人情真意重,得到神仙同情帮助,最终被度脱到仙界的过程。

这很明显是对《牡丹亭》的巧妙借鉴。

在情节线索方面《牡丹亭》用的是单线结构的叙述方式,《长生殿》用的是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那种“情,不知所起”的单纯的情感历经生死考验,最后受到了以“杜宝”为代表的世俗现实社会的接纳,在本质上象征了中国人潜意识中对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完美爱情能获得现实实现和
现实归宿的美好期待和美好愿望。

而《长生殿》正相反,代表的是以权利、美貌至上为标准的世俗爱情经历生死、战乱、背叛的种种考验后,升华为抛弃世俗价值观念的纯真感情,体现了爱情的理想升华和理想实现。

《牡丹亭》中的情是“纯情”,单纯不掺杂别的东西,《长生殿》中的“情”则是与政治等其他因素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长生殿》中的“情”不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包括“臣忠子孝”等情。

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也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

”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

有学者认为李、杨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爱情的新的典范。

《长生殿》是《西厢记》首创的知音互赏式爱情新模式的杰出继承之作和推新之作。

③《长生殿》的情不同于《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

唐明皇最初看中的仅仅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唐明皇的权力。

唐明皇移情梅妃,虢国夫人等,不专情,杨贵妃则嫉妒难忍,双方矛盾丛生。

后来定情密誓,因为经过了第十二出《制曲》、第十六出《舞盘》,唐明皇与杨贵妃一起作曲、击鼓、舞蹈,成为艺术上互相欣赏和赏识的知音,两人建立了知音互赏式的爱情。

他们通过在艺术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作曲、演奏、演出),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的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姻缘。

《牡丹亭》与《长生殿》在全剧的后半部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长生殿》的后半部分占用了主要写的是唐明皇的情悔之“情”,属于人物心理的内心描写,抒情描写。

在《牡丹亭》中对男主角的这种心理
描写则过少,因此我认为唐明皇的人物形象塑造相对于柳梦梅来说是略胜一筹。

一般爱情题材的描写在写到爱情悲剧时,在爱情失败的时刻戛然而止,以感染观众的情绪。

而《长生殿》则描写了失败爱情的后续过程。

唐明皇在痛失杨贵妃后后悔莫及,【情悔】,【哭像】,【见月】等几场关键戏都是表现唐明皇心中悔恨万千,痛失爱妃,极度的后悔和刻骨的思念。

用这样宏大的篇幅来细腻描绘背叛者刻骨铭心的后悔和痛苦,将这个后悔和痛苦深深写足写透,这是前所未有的,是《长生殿》的新的艺术创造。

这也是《长生殿》中的“情”与《牡丹亭》中的“情”最大的区别。

作者不仅歌颂了“至情”的理想,更对这种“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将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升华为抛弃世俗价值观念的纯真情感,体现了爱情的理想升华和理想实现。

对于开头有人评价《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我认为这里的“闹热”是对于“静悄悄”,“幽静”,“冷清”而言。

从《长生殿》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的纷杂与场面的安排来看,《长生殿》大体而言都是热闹的。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安史之乱的背景、仙界为二人补恨的情节等,无一不是人多事杂。

由于二人的身份与经历的事件,他们经常在场上时并非单独一人,而是由众多宫娥、常侍或仙女引出与陪伴,例如《定情》、《小宴·惊变》、《重圆》这几处关键的戏都是如此。

《长生殿》的排场向来为评家所欣赏。

洪昇本人对于此种安排也是有意为之。

他在为曹寅所撰之《太平乐事》杂剧题词中写道:“…凡渔樵耕读、嬉游仕女,货郎村伎、花担秧歌,皆摩肩接踵,外及远方部落,雕题黑齿…罔不罗列院本。

其传神写景,文采焕然;诙
谐笑语,奕奕生动…。

④相比之下,《牡丹亭》的人物场面设置则略为冷清,在大多数场次如《惊梦》、《寻梦》、《如杭》等都是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上,更不要提什么排场,相对于《长生殿》的排场,《牡丹亭》确是冷清了些。

《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描写爱情的双峰之作,用故事、情节、形象完整地表述了中国人的爱情观,两部作品互为补充,成为民族情感精神世界的符号性代表作品。

它们共同为世人展示出了一幅波澜起伏,梦幻浪漫的爱情画卷。

①激越的浪漫凄美的感伤——《牡丹亭》和《长生殿》“情至”理想比较。

作者郑尚宪黄云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卷第5期。

②孟繁树. 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③《长生殿》和两《唐书》中的李、杨爱情新评。

作者周锡山见《长生殿》演出与研究,叶长海主编,页224。

④洪昇:《<太平乐事>》杂剧题词》,《洪昇集》,页513,此序作于康熙四十二年,见《洪昇年谱》,页3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