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第24卷第3期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Journal of Further Educa ti on o f Shaanx iN o r ma lU n i ve rs i tySep.,2007V o.l24N o.35长生殿6: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至情0文化主题比较董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昇巨作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确为的评。
就剧作家的/至情0观而言,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
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07)03-0068-05收稿日期:2007-03-20汤显祖的5牡丹亭6和洪昇的5长生殿6是明清时期表现/至情0文化主题的两部著名传奇作品。
清人梁清标称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1](P1),确为的评。
将5长生殿6比为5牡丹亭6,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5长生殿6主眼仍在写/至情0,与5牡丹亭6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0,则是指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就剧作家的/至情0思想而言,虽然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
就/至情0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一汤显祖的5牡丹亭6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优秀传奇。
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
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
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0,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
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0[2](P4286)。
/理0不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母体,还是人类伦理道德、礼仪的来源。
而/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0,/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0[3](P224)。
人要道德完美,就要穷天理,节人欲。
明代中叶,理学开始受到冲击,代之以心学。
王阳明也讲天理,但那/理0不是悬浮在外部世界,人人匍匐其下的带有绝对权威性质的本体。
他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0,且谓/心即理也0,68/心外无理,心外无事0[4](P3),而/人是天地的心0,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0,/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0[4](P110)。
王阳明体悟到在/理0中难以求得性,提出/心即理0,以/心本体0取代朱子的/性本体0,就是欲将性与情统之于心,从而使理学更富活力与创造性,目的仍以/尊德性0,挺立道德自我为宗,并不违背理学原则。
但王阳明将人心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赋予它天然自足、生天生地、主宰一切的本能和/活泼泼地0、/发见流行0的性质,这又无疑是对理学/性本体0的一种反动。
所谓/弥天都是网,何处有闲身0,阳明心学所体现出的意义还在于它使世人顿感思想枷锁的存在,并认识到枷锁是可以挣脱的,给了世人不拘成说、标新立异的胆量和勇气。
正是由于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掀翻天地0,大力扩张心体的感性内容,加之南宗禅那种本心自认的思想观念、色空无碍的思维方式和狂禅式的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个体感性欲望,强化了情感的世俗化倾向。
因而,经过泰州学派的改造,心学被生发、提升为与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相颉颃的个体感性意识和个性自由思想。
儒家思想的变动所引发的哲学思潮,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中,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主情主义文学思潮。
明清多/狂士0,有/扬州八怪0等超出常人规范而著称于世的人物;李贽非圣非孔,被视为洪水猛兽;思想激进的文人也一反正统观念,徐渭以/狂0蔑视/理0,汤显祖以/情0对抗/理0,袁宏道则以/狷0调侃/理0,,他们都大声疾呼要改变/理0的一统天下。
正因了异端学说的影响和激进文人的鼓吹,这一时期的说曲文本才敢于掀翻天理的华盖,打破伦常框架来写/情0。
可以说,在明代中后叶主情论者那里,/情0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范畴,它被普遍理解为与/理0相对立,与一切传统道德相对立的带有个性意识的内涵。
汤显祖即是当时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
汤显祖在5牡丹亭记题词6中扼要道出其/至情0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情不知所起0说的是一种生命的真情气息,乃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它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你无法解释它何以会产生,但它却/一往而深0;你也不能解释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它却能鼓荡人心,超越生死。
这种/情0的激荡正是人性价值的表现,任何外在力量,无论是人事的规范如/天理0,还是客观的规律如死生,都无法抑制它,也无法扼杀它。
在这里,汤显祖几近把/情0的生机投放至本体论的高度。
汤显祖及其/至情0观与阳明心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生长于王学盛行的江西临川,自幼受到心学的熏陶,并成为泰州学派后期著名学者罗汝芳的弟子,可以说,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汤氏/至情0观的重要思想源头。
而罗汝芳正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提出/是制欲,非体仁也0[6](P760-761)的观点,认为/惩忿窒欲0只是一种克制欲望的方法,而不是体现和达到天理之善(仁)的途径。
他反对把/天理0与/人欲0对立起来,反对程朱/惩忿窒欲0的修养方法,主张从正面引导人的善根,鼓励其向善的情感意志。
汤显祖直接从老师身上体悟到了泰州学派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对他最终形成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感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影响甚著。
在5牡丹亭6传奇中,杜丽娘唱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当得个梅根相见。
0[7](P110)这正是对至情的呼唤。
但/理0却要压抑人的/情0的觉醒,这种/理0对人性的弱点时时抱着如临大敌态度,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性的专制。
情与理,在当时的现实中就是如此地尖锐冲突,逼迫汤显祖不得不发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0[8](P1268)的一刀两断语,坚决反对以理制情的僵化模式,为人间至情正名、讴歌,把至情作为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美。
杜丽娘就是至情、深情的化身,5牡丹亭6就是情与理冲突的一场大排演,剧作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警示意义。
二由于汤显祖的以情为本、以情抗理的/至情0理想反映了当时呼唤情感主体性和崇尚个性自由解放的时代要求,在5牡丹亭6传奇的影响下,其后/传奇十部九相思0,汇聚成一股揄扬/至情0的时代潮流。
万历以降,从晚明到清初的戏曲作品,几69乎无不标举汤显祖的/至情0思想,其中虽然不乏孟称舜5娇红记6等较为清新的作品,但从吴炳到李渔的大多作品表现的/情0,已不是汤氏含蕴丰富的/死可以生,生可以死0的/至情0,而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男女之情,与5牡丹亭6所负载的重大至情文化主题相比较,这些作品显然未能把握到汤氏主张的深刻思想内涵。
而汤显祖思想的真正传承者,应是清初/玉茗堂派0的翘楚洪昇,他在5长生殿6传奇中再一次讴歌了/至情0的巨大力量。
洪昇在5长生殿6第一出5传概6开宗明义,阐发了自己的创作主旨: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9](P399)洪昇强调借李、杨故事写5长生殿6不为别的,/情而已0,并说此种/至情0由来已久,/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0,我辈不过借题发挥,力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写情的理论依据,为5长生殿6传情张目。
显而易见,洪昇的创作目的,就是要借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表达他心目中理想化的至情。
显然,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洪昇身处于清代复归传统理性精神的文化氛围中,这种至情就显得尤其难得。
然而,从至情的具体内涵上来看,5长生殿6的/至情0与5牡丹亭6迥然不同。
尽管同汤显祖一样,洪昇也将/情0的张扬视作人性得以发扬的通道,但他提出,如同善与恶一样,情也存在着真情与奢欲,恰恰是那些被赋予了真情的人,能够/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0。
他特意点出/精诚0二字,/精诚0是就爱的/纯净0与爱的/深刻0而言,情若不/精诚0,情便不实,与/无情0无异。
且不唯男女姻缘,就是天地间一切/臣忠子孝0,亦皆是由此真我之一番/精诚0所至,即是说,情也是历史兴衰的关键。
显然,洪昇所宣扬的/至情0,无论是连理之情的/精诚不散0,还是/臣忠子孝0的坚定不移,都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它们共同构成洪昇至情理想的内涵。
这种至情理想无疑迥异于5牡丹亭6。
吴人将5长生殿6的中心主题概括为/情之根性者理也,不可无,情之纵理者欲也,不可有。
此曲明示生天之路,痴迷者,庶知勇猛忏悔矣乎0。
他不赞成某些批评家所认为的情与传统道德准则从来都是不一致的,他指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性也,性发为情,而或过焉,则为欲0。
[10](P107-108)即是说,吴人认为洪昇在区别情与欲和引导情进入道德准则范围之内方面,情这一概念带有正统儒家观念的味道。
5长生殿6的/至情0理想向传统文化复归,亦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
明清之际,正值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后期,人们确信,/只有反省前代学术的失败,才能为哲学和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0[11](P36),人们大都要求对明中叶以来那种率性任情、无所拘系的自然人性论加以反省,以此拯救伦理异化,从中见出人性尊严和文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