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比如英国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他只要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
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
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
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
”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
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
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
而且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而隐含意义正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
这种隐含意义就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它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语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镜子。
据观察,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差异在地理位置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捕鱼业在英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关的习语。
这些习语起初只是水手们使用,逐渐地被广泛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了。
如“toraisethewind(找风)”,航海离不开和风打交道,特别是帆船时代,没有风是无法航行的。
这一习语用来比喻“筹钱”,没钱办不成事,就如同没风出不了海一样。
而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
因此,汉语中的“海”大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
如“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苦海无边”、“海市蜃楼”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河流、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
如“瓜田李下”、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河拆桥”、“隔岸观火”等等。
2.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
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
其他成语如“司空见惯”、“东施效颦”、“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都来自历史典故,其比喻意义是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
3.风俗习惯差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经过不断的积累,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观念习俗等方面都与别的民族有了明显的不同。
这种风俗习惯上面的不同在各个民族的习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同一事物,在东西方的文化里可能就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引发不同的联想。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
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英汉两种语言对“狗”、“龙”、“猪”、“猫”等动物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喻义。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等。
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褒义。
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worklikeadog(拼命工作)”等。
“龙”在汉语中享有“吉祥”、“权势”、“高贵”等地位,因而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习语。
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详之兆的妖怪。
相传底比斯国王卡德摩斯将自己亲手杀死的一条龙的牙齿种在地里,不久这些龙牙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意欲杀了他。
此习语比喻“埋下祸根”。
在英语言的文化体系中,白色代表一种圣洁,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进入的天堂是一个白色的世界,因此,“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表示的是“幸福的日子”,“a white spirit”表示“正直的精神”,“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
而在汉语言的文化意境中,白色象征着悲凉凄惨,与死亡衰败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色恐怖”,“不白之冤”等。
在西方,人们很喜欢养狗,把狗看做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语言中,很多有关狗的习语都是带有褒义的,比如,“He is s lucky dog”表示“他的一个幸运儿”,“Dog does not eat dog”表示“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同时,西方人认为猫代表着邪恶,因此,很多有关猫的习语都是有明显的贬义的,比如“a scaredy cat”表示“胆小鬼”、“a fat cat”表示“大亨、阔佬”(含有贬义)。
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往往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都是有贬义的,比如说“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同时,中国人又比较喜欢猫,在中国人看来,猫代表着机灵可爱,比如,形容嘴馋的人,就用“馋猫”,含有亲昵的意味。
在数字方面,英语言文化中,人们更喜欢单数,在百、千后面,常加一个尾数“一”来表示程度之深,比如“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等。
而在汉语言文化中,则都偏爱双数,比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
4.宗教信仰差异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各民族因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
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
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