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0Th和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可以转化成233U.下列有关Th的说法正确的是()A.Th元素的质量数是232B.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C.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D.230Th和232Th的化学性质相同2.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克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A﹣N+m) mol B.(A一N) molC.(A﹣N) mol D.(A一N+m) mol3.有X和X+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B.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C.质子数一定相等,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D.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4.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18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仅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B.第3~12列元素全为金属C.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5.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由上到下性质递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②单质的颜色加深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④单质的沸点升高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6.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H2化合的能力:At2>I2B.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C.砹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D.砹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7.在元素周期表中,铂的表示如图所示,下列对图示解读正确的是()A.铂是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呈固态B.“78”是铂的原子序数C.“195.1”是铂的质量数D.铂的名称为Pt8.有一个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XO3﹣+6H+=3X2+3H2O,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 2的电子式为B.X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ⅤA族C.X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D.X可能是周期表中第二周期元素9.下列结论错误的是()①微粒半径:K+>Al3+>S2﹣>Cl﹣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③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④氧化性:Cl2>S>Se>T e⑤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4⑥非金属性:O>N>P>Si⑦金属性:Be<Mg<Ca<K.A.只有①B.①③⑤C.②④⑤⑥⑦ D.②④⑥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融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B.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熔沸点也逐渐升高C.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熔沸点比H2S高D.在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1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B.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下列反应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13.下列有关能源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和石油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亿万年后煤和石油还会生成,故二者属可再生能源B.蒸汽属于一次能源C.凡经过加热而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决定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14.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8H18(1)+O2(g)═8CO2(g)+9H2O(g)△H=﹣48.40kJ•mol﹣1 B.C8H18(1)+O2(g)═8CO2(g)+9H2O(1)△H=﹣5518kJ•mol﹣1 C.C8H18(1)+O2(g)═8CO2(g)+9H2O(1)△H=+5518kJ•mol﹣1 D.C8H18(1)+O2(g)═8CO2(g)+9H2O(1)△H=﹣48.40kJ•mol﹣1 1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A.2H2(g)+O2(g)═2H2O(l)△H1 2H2(g)+O2(g)═2H2O(g)△H2 B.S(g)+O2(g)═SO2(g)△H1 S(s)+O2(g)═SO2(g)△H2C.C(s)+O2(g)═CO(g)△H1 C(s)+O2(g)═CO2(g)△H2D.H2(g)+Cl2(g)═2HCl(g)△H1H2(g)+Cl2(g)═HCl(g)△H2 16.已知:Fe2O3(s)+C(s)═CO2(g)+2Fe(s)△H=+234.1kJ/molC(s)+O2(g)═CO2(g)△H=﹣393.5kJ/mol则:2Fe(s)+O2(g)═Fe2O3(s)的△H是()A.﹣824.4 kJ/mol B.﹣627.6 kJ/molC.﹣744.7 kJ/mol D.﹣169.4 kJ/mol17.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C(s)+O2(g)═CO2(g)△H=﹣393.5kJ/mol;2H2(g)+O2(g)═2H2O(g)△H=﹣483.6kJ/mol.现有0.2mol炭粉和H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 B.1:2 C.2:3 D.3:21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属的冶炼,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B.冶炼金属时,必须加入一种物质作为还原剂C.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都是被还原D.金属单质被发现和应用得越早,其活动性一般越弱19.将H2通过10gCuO粉末加热片刻,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那么下列计算正确是()A.有1.6g H2O生成B.有8.4g Cu生成C.有80%的CuO被还原D.实验过程中所消耗的氢气为0.2g20.有0.4g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0.75g沉淀.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FeO B.Fe2O3C.Fe3O4D.FeO和Fe2O3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21.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若适量的N2和O2完全反应,每生成23g NO2需要吸收16.95kJ(3)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2.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图所示:(1)请列举海水淡化的一种方法.(2)将NaCl溶液进行电解,在电解槽中可直接得到的产品有H2、、.(3)步骤Ⅰ中已经获得Br2,步骤Ⅱ中又将获得的Br2还原为Br﹣,其目的是.(4)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达95%,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反应可知,除保护环境外,在工业生产中还应解决的问题是.2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2)元素a与c形成的4核10电子分子的化学式为,其水溶液呈性.(3)元素e的负一价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元素g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二者的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4)元素i的气态氢化物比元素e的气态氢化物(填“稳定”或“不稳定”).(5)元素i的单质溶于元素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可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一种盐,该盐的电子式为,该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6)元素d与h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24.有位于周期表中的七种元素,试按下述所给的条件推断.①A、B、C是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已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A的原子半径在所属周期中最大且原子半径A>B>C.②D、E是非金属元素,它们跟氢化合可生成气态氢化物HD和HE,在室温时,D的单质是液体,E的单质是固体.③F在常温下是气体,性质稳定,是除氢气外最轻的气体.④G是除氢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不考虑稀有气体).(1)A的名称是;B位于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2)E单质的颜色是.(3)A元素与D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4)G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F的元素符号是.(6)在上述七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化学式是;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化学式是.2020┄2021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0Th和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可以转化成233U.下列有关Th的说法正确的是()A.Th元素的质量数是232B.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C.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D.230Th和232Th的化学性质相同【考点】核素;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A.Th元素有2种核素;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来的平均值;C.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原子;D.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解答】解:A.Th元素有2种核素,230Th和232Th的质量数分别是230,232,故A 错误;B.不知道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含量无法求出,故B错误;C.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原子不变,而c项的原子发生变化,故C错误;D.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以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故D正确.故选D.2.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克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A﹣N+m) mol B.(A一N) molC.(A﹣N) mol D.(A一N+m) mol【考点】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根据公式:分子中质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来计算.【解答】解:同位素X的质量数为A,中子数为N,因此其质子数为A﹣N.故H m X分子中的质子数为m+A﹣N,又由于H m X中H为11H,故agH m X分子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A+m﹣N)mol.故选A.3.有X和X+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B.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C.质子数一定相等,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D.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考点】核素;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A、X的中子数为A﹣Z可能为0,如氕;X+的核外电子数=Z﹣1可能为0,如H+;B、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质子数都是Z, X和X+的质量数分别为A、A+1,中子数分别为:A﹣Z、A+1﹣Z;D、核电荷数=质子数=Z, X和X+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Z、Z﹣1.【解答】解:A、X的中子数为A﹣Z可能为0,如氕;X+的核外电子数=Z﹣1可能为0,如H+,故A错误;B、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C、质子数都是Z, X和X+的质量数分别为A、A+1,中子数分别为:A﹣Z、A+1﹣Z,故C正确;D、X和X+的核电荷数=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分别为Z、Z﹣1,故D错误;故选:C.4.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18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仅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B.第3~12列元素全为金属C.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分析】A、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可能为第ⅡA族元素或He及某些过渡元素;B、第3~12列元素均为过渡金属元素;C、根据第3列为ⅢB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种类最多;D、根据第16、17列分别为氧族和卤族元素,并非全部为非金属元素.【解答】解:A、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可能为第ⅡA族元素或He及某些过渡元素,则不一定是第2列元素,故A正确;B、第3~12列元素均为过渡金属元素,包含ⅠB~ⅤⅡB和第ⅤⅢ族,故B正确;C、第3列为ⅢB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种类最多,故C正确;D、第16、17列分别为氧族和卤族元素,并非全部为非金属元素,故D错误;答案:D.5.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由上到下性质递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②单质的颜色加深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④单质的沸点升高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考点】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卤素单质从上到下颜色逐渐加深,沸点逐渐升高.【解答】解:①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故①错误;②卤素单质从上到下,单质的颜色分别为浅黄绿色、黄绿色、红棕色、紫色,颜色逐渐加深,故②正确;③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故③错误;④卤素单质都属于分子晶体,从上到下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强,单质的沸点升高,故④正确;⑤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故⑤正确.故选C.6.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H2化合的能力:At2>I2B.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C.砹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D.砹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考点】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分析】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利用ⅤⅡA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来解答.A、同主族从上到下,单质和氢气化合越来越不容易;B、同主族从上到下,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C、同主族元素原子具有相等的最外层电子数;D、同主族从上到下,卤素单质水溶性减弱,都是易溶于有机溶剂的.【解答】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单质和氢气化合越来越不容易,所以与H2化合的能力:At2<I2,故A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单质从气态、液态、固态变化,且颜色加深,则砹是黑色固体,故B错误;C.同主族元素原子具有相等的最外层电子数,即砹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C正确;D.由碘易溶于于有机溶剂,则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也是不易溶于水的,故D错误;故选C.7.在元素周期表中,铂的表示如图所示,下列对图示解读正确的是()A.铂是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呈固态B.“78”是铂的原子序数C.“195.1”是铂的质量数D.铂的名称为Pt【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分析】A、铂是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C、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D、铂的元素符号为Pt.【解答】解:A、铂是金属元素,而不是非金属,故A错误;B、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所以“78”是铂的原子序数,故B正确;C、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而195.1是铂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错误;D、铂的元素符号为Pt,而不是名称,故D错误;故选B.8.有一个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XO3﹣+6H+=3X2+3H2O,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 2的电子式为B.X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ⅤA族C.X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D.X可能是周期表中第二周期元素【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分析】根据离子方程式左右电荷相等,则未知物应含有5个负电荷,根据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如生成3molX2,则XO3﹣为1mol,未知物为5mol,所以1mol未知物含有1mol负电荷,即X的最低化合价为﹣1价,最X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最高化合价为+7价.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根据离子方程式左右电荷相等,则未知物应含有5个负电荷,根据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如生成3molX2,则XO3﹣为1mol,未知物为5mol,所以1mol未知物含有1mol负电荷,即X的最低化合价为﹣1价,最X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最高化合价为+7价.A.X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X﹣X之间有1对共用电子对,故A错误;B.X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应位于周期表第ⅦA族,故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X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故C正确;D.X可为Cl、Br、I等元素,不为第二周期元素,故D错误.故选:C.9.下列结论错误的是()①微粒半径:K+>Al3+>S2﹣>Cl﹣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③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④氧化性:Cl2>S>Se>T e⑤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4⑥非金属性:O>N>P>Si⑦金属性:Be<Mg<Ca<K.A.只有①B.①③⑤C.②④⑤⑥⑦ D.②④⑥【考点】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①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②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③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④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⑤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⑥同一周期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同一主族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⑦同一周期元素,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同一主族元素,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解答】解:①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其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则微粒半径:S2﹣>Cl﹣>K+>Al3+,故错误;②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Cl>S>P>Si,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故正确;③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Cl>Br>I>S,则离子的还原性:S2﹣>I﹣>Br﹣>Cl﹣,故错误;④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Cl>S>Se>Te,则氧化性:Cl2>S>Se>Te,故正确;⑤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S>P>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故错误;⑥同一周期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同一主族元素,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则非金属性O>N>P>Si,故正确;⑦同一周期元素,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同一主族元素,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则金属性K>Ca>Mg>Be,故正确;故选B.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融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B.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熔沸点也逐渐升高C.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熔沸点比H2S高D.在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考点】化学键;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分析】A.冰融化时只破坏范德华力;B.结构相同的分子晶体中,物质的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C.物质的熔沸点与化学键无关;D.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解答】解:A.冰融化时发生物理变化,只破坏范德华力而不破坏化学键,故A错误;B.结构相同的分子晶体中,物质的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所以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熔沸点也逐渐升高,故B正确;C.物质的熔沸点与化学键无关,水的熔沸点比H2S高因为水中存在氢键,故C错误;D.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与范德华力无关,故D错误;故选B.1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B.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分析】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B、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C、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D、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解答】解:A、铵盐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由非金属元素组成,故A错误;B、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故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故B 正确;C、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C错误;D、ⅦA族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故D错误;故选B.12.下列反应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分析】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为放热反应,Al、H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吸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选;C.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为放热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故选B.13.下列有关能源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和石油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亿万年后煤和石油还会生成,故二者属可再生能源B.蒸汽属于一次能源C.凡经过加热而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决定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煤和石油属不可再生能源;B.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二次能源是转化过形式的能源;C.放热反应有时也需先加热;D.△H=生成物能量和﹣反应物能量和.【解答】解:A.煤和石油属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B.H2O是一次能源,蒸汽是二次能源,故B错误;C.放热反应有时也需先加热,如碳的燃烧,故C错误;D.焓变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能量高低,故D正确;故选:D.14.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8H18(1)+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1)+O2(g)═8CO2(g)+9H2O(1)△H=﹣5518kJ•mol﹣1C.C8H18(1)+O2(g)═8CO2(g)+9H2O(1)△H=+5518kJ•mol﹣1D.C8H18(1)+O2(g)═8CO2(g)+9H2O(1)△H=﹣48.40kJ•mol﹣1【考点】热化学方程式.【分析】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则1mol1g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kJ×114=5518kJ,以此来解答.【解答】解:由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则1mol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kJ×114=5518kJ,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故选:B.1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A.2H2(g)+O2(g)═2H2O(l)△H1 2H2(g)+O2(g)═2H2O(g)△H2 B.S(g)+O2(g)═SO2(g)△H1 S(s)+O2(g)═SO2(g)△H2C.C(s)+O2(g)═CO(g)△H1 C(s)+O2(g)═CO2(g)△H2D.H2(g)+Cl2(g)═2HCl(g)△H1H2(g)+Cl2(g)═HCl(g)△H2【考点】热化学方程式.【分析】A、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过程;B、固体硫变为气态硫需要吸收热量;C、碳单质完全燃烧放热多于不完全燃烧放的热.D、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加倍,焓变数值加倍.【解答】解:A、物质的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所以焓变是负值,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故△H1<△H2,故A错误;B、物质的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所以焓变是负值,固体硫变为气态硫需要吸收热量,所以△H1>△H2,故B错误;C、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热多于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的热,反应的焓变是负值,故△H1>△H2,故C正确;D、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加倍,焓变数值加倍,该化合反应是放热的,所以焓变值是负值,2△H1=△H2,△H1<△H2,故D错误;故选C.16.已知:Fe2O3(s)+C(s)═CO2(g)+2Fe(s)△H=+234.1kJ/molC(s)+O2(g)═CO2(g)△H=﹣393.5kJ/mol则:2Fe(s)+O2(g)═Fe2O3(s)的△H是()A.﹣824.4 kJ/mol B.﹣627.6 kJ/molC.﹣744.7 kJ/mol D.﹣169.4 kJ/mol【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分析】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来构造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据此判断.【解答】解:①Fe2O3(s)+C(s)═CO2(g)+2Fe(s)△H=+234.1kJ/mol②C(s)+O2(g)═CO2(g)△H=﹣393.5kJ/mol由盖斯定律②×﹣①得:2Fe(s)+O2(g)=Fe2O3(s)△H=(﹣393.5kJ•mol﹣1)×﹣234.1kJ•mol﹣1即2Fe(s)+O2(g)=Fe2O3(s)△H=﹣824.4kJ•mol﹣1.故选A.17.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C(s)+O2(g)═CO2(g)△H=﹣393.5kJ/mol;2H2(g)+O2(g)═2H2O(g)△H=﹣483.6kJ/mol.现有0.2mol炭粉和H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 B.1:2 C.2:3 D.3:2【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分析】根据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利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C、H2燃烧放出的热量,以此来计算.【解答】解:设碳粉xmol,则氢气为(0.2﹣x)mol,则C(s)+O2(g)═CO2(g)△H=﹣393.5kJ/mol1 393.5kJx 393.5xkJ2H2(g)+O2(g)═2H2O(g)△H=﹣483.6kJ/mol2 483.6kJ(0.2﹣x)mol 241.8(0.2﹣x)kJ所以393.5xkJ+241.8(0.2﹣x)kJ=63.53kJ,解得x=0.1mol,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0.1mol=1:1,故选A.1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属的冶炼,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B.冶炼金属时,必须加入一种物质作为还原剂C.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都是被还原D.金属单质被发现和应用得越早,其活动性一般越弱【考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分析】A、金属冶炼:将其中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生产和制造各种金属材料,这一过程在工业上称为金属的冶炼;B、选择金属冶炼的方法要依据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和金属的活泼性;C、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化合价一定降低;D、根据金属置换反应发生的原理来回答.【解答】解:A、根据金属冶炼的含义知道其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故A正确;B、非常活泼的金属采用电解的方法冶炼,铝是活泼金属,所以采用电解法冶炼,所以不需加还原剂,故B错误;C、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化合价一定降低,是被还原,故C正确;D、金属单质被发现和应用得越早,说明金属的活泼性越弱,越容易被发现和使用,故D 正确.故选B.19.将H2通过10gCuO粉末加热片刻,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那么下列计算正确是()A.有1.6g H2O生成B.有8.4g Cu生成C.有80%的CuO被还原D.实验过程中所消耗的氢气为0.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