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2020┄2021学年下期高2021年入学考试
文科综合
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Ⅰ卷
24.据史载,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20世纪80年代,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宗法等级森严
25.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26.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
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27.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28.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
泛影响。
这种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2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30.下图为《申报》曾经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该声明的发表直接推动了
A.“八一宣言”的发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红军军队改编
31.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32.1986年中国开启复关(关贸总协定)谈判,前6年时间紧紧围绕4个字——“市场经济”。
中国宣布实行商品经济,美国代表说没听说过商品经济,欧盟代表说英文里没有商品经济这个词,请中国代表给予解释。
谈判因此迟迟没有进展。
对此的正确认识是
A.美欧对中国的复关谈判设置人为障碍B.美欧的要求符合相关原则具有合理性
C.国际政治因素制约着复关谈判的进程D.美欧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改革成果
33.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4.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
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
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35.李鸿章曾赞叹一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取得该项发明的人是
A.史蒂芬孙 B.贝尔C.马可尼D.爱迪生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
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
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
”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
”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
”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
”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
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
“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14分)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
……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
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
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
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ﻭ——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50—190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任选上表中两个地区说明该地区人口的变化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成因。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
……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
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
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
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
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
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纸币出现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9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一直没能找到圆满的解决方案。
1929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