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教学与管理助推课堂质量提升哈佛大学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的回答是:哈佛大学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这段材料说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追求的。
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课堂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教学关系是:教主宰学,学服从教。
而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认为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将精细化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才会是精品。
亦即“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
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呢?
一课前准备精细化铺好质量之路
每堂课的每一环节要达成的目标必须是清楚而精细的,不能是笼统的。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尽量控制少讲,让学生积极活动,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
这主要体现在精细化的课前准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和精细化的作业处理。
精细化的课前准备并不是指每堂课都要写十分详细的教案,而是指课前教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问题分类定位”,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转移到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时可能遇到的
困难和疑惑上来,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中。
2、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中。
3、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
统筹考虑文本、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才能组织精细化教学。
将知识“问题化”,这是个难点。
可分解为“文本精读”、“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价值判断”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将文本与学情“生本化”,这是关键点。
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在课堂上即时性把握学情,做到把问题和学情结合起来:首先是备教材,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有充分的把握,设计好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相关的习题亲自做一遍。
其次是备学生,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好优生学习时可能会有哪些疑问和见解,又要蹲下身来设想自己是中等或中等偏下学生时,回答问题或解题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多少时间,一般会沿着怎样的思路去思索。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动化”,这是落脚点。
依据问题的难度、性质,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自学质疑、交流讨论、聚焦难点、精读点拨等学习模块。
精细化的课前准备还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准备。
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课前教师要特意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在预习中比较新旧知识的共同点与区别点,找出困惑点。
这样,课堂里学生才会成为真
正的主人,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精细化奠定质量之实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突出“精讲多思”,讲到什么程度,哪里放哪里收,要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突出“学生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多放手、多扩展,实施创造性、开放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练、答等多种感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课堂;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高效地获取知识。
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好的教学方法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对于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
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
比如学习化合价时,学生反映枯燥难记,这时可以总结一些顺口溜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二三铁,二四碳,铜有正一和正二,铝正三等,学生记忆方便又深刻,学习劲头足。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
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
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
同时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教育要有爱心和耐心;允许学生在学习和个体发展上存在差异,并能根据这种差异搞
好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相信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精细化主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学习目标自主预习,通过预习交流熟悉文本,进一步明确目标,完成基础性知识或准备性知识。
2、分组合作,完成任务——针对重点任务,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安排、分配,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3、展示讲析,提升水平——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多种形式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本组内合作探究阶段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讲解、分析,其他小组进行纠正、补充、质疑、点评,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延伸,教师起好牵引鼓励作用。
4、穿插练习,全面巩固——各小组结合本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5、达标测评,反馈校正——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检测反馈内容,检查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补救或者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反思和校正,以练习、问答、回想、小结等多种形式进行回归性检测,注重突出“弱势群体”,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或方法,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反思质疑:我还有哪些问题还没弄懂等。
三作业处理精细化夯实质量之基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所有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作业处理的精细化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必须做到分层次、有选择的作业布置;做到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错必纠,纠必查。
1、讲必练。
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这里主要指练)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活化。
2、练必阅。
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阅,以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利用练习的反馈机会,获得丰富的教学反馈信息,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指导性,防止教师“教”中无人。
通过阅读练习,评改试卷,可以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可以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与鞭策,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面批面改,既能明确地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点拨改正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防止学生敷衍塞责,防止作业流于形式,又能化解师生隔阂,增进师生友谊,可谓一举两得。
3、阅必评。
就是教师对评改的练习,要进行统一的评讲。
教师在评改练习时,既要注意收集普遍性的有效信息,又要注重收集学生的个别化问题,并做好作业批改记录,然后进行思考与总结,提炼出本次练习的主题性问题,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保证了评讲有的放矢。
4、错必纠。
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当然,这样的纠正可以在老师对作业批改的提示下进行,也可以是在老师评讲试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有利于克服学生做完作业就完事大吉的毛病。
而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恰好是学习中的薄弱问题,是学生易错易
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而有效地纠正,他们还会在未来学习中遭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继续犯错。
错必纠,还有利于解决学生过手的问题,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有利于最大化的提升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错必纠,就是要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5、纠必查。
所谓纠必查,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改正错误,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纠错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可以通过教师的评讲,给学生的指导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内化,防止学生应付了事,草草收场。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纠错后的情况进行再反馈,使教学环节在循环中得到质的提高。
高尔基曾说,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这就启示我们:要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做精。
“教无定法,但有良法”如果我们肯动脑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做到“精细化”,我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让我们将“精细化”教学落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实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