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小镇弗莱堡1860年,随全家移居维也纳1873-1881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0年,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1885年,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从这一时期从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1904年,出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5年,出版《多拉的分析》、《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1908年,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受邀至美国克拉克大学参加校庆,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1913年,出版《图腾与禁忌》1920年,建立死本能论1923年,罹患口腔癌1939年,逝世伦敦,终年83岁Sigmund Freud (1856-1939)二、历史与现状普遍认为,心理动力学治疗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式的总称,也称动力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疗法或精神分析疗法。

开端: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在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宣泄法;诞生:1900-1905年,弗洛伊德先后出版了《梦的解析》(1900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一个癔症病例》(1905年)、《戏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性学三论》(1905年),这些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诞生。

分裂: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73)和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改变:20世纪20年代后,在早期的意识-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学说。

修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挑战,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新格局: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大量新的疗法的出现,精神分析独霸天下的格局发生变化,当代心理动力学实际上是一个包容着大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小疗法”的集合。

若干当代精神分析疗法三、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特点(1)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2)每种心理动力性设置都有着“自由的空间”,自由联想、行为、愿望及幻想、梦及其他内容均可成为话题;(3)对生活事件的回顾与现实结合;(4)理解治疗的重点在于病人的潜意识动机;(5)移情过程对治疗过程的意义如下:a.理解并针对内外冲突进行工作;b. 减轻或增强对病人的治疗阻力(阻抗);c.促进治疗工作的进行;(6)治疗师的行为较灵活,治疗导向的目的性明确;(7)与病人的移情相关的治疗师自己的感情(反移情)可对治疗起不同程度的帮助作用;(8)“节制”的治疗师中立态度不再是节制性的“无动于衷”,而是鼓励病人将旧的、新的无助感的情形与恐惧加以控制并战胜之;(9)正统精神分析一般一个病人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周四五次治疗,每次50分钟。

当代精神分析时间一般在6-18个月,每周至少一次治疗,每次一般为50分钟,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四、心理动力学中的基本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意识-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意思分为三个层面,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范围之中的事情,但随时可以用意识提取的成分。

如:你早上吃了什么饭,再过2个小时就要开会了等等。

而潜意识是自己意思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

他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尖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些看不见的巨大部分。

潜意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那些不知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素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括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各种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储藏。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中。

(1)本我(id)本我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

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从作用来看,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因为本我从生物本能中吸取能量,然后推动有机体活动;从活动方式来看,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活的快乐、避免痛苦。

(2)自我(ego)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原则”活动。

(3)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

超我分为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是儿童心目中的完人,在儿童看来父母以为完美的人的形象;良心是儿童受惩罚经验的结果,通过惩罚,儿童懂得了什么是不道德的,这些经验内化为良心。

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

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

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遵循“道德原则”活动。

3、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而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性有联系。

所以性欲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正在青春期后才产生,儿童与生俱来就有性欲。

但是,在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并不单纯指与生殖活动相联系的欲望,而是指来自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产生的快感,只是这种快感在性质上带有性的色彩。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儿童身体上的最集中产生快感的部位发生有规律的转换。

弗洛伊德据此把儿童心理性欲的发展非为5个阶段:固着: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

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1、口唇期口唇期(oral stage)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在这个时期快感主要来自口唇部位的活动。

这一时期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和不信任感。

这一时期发展顺利,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形成信任别人、自信而不依赖别人、易与人和谐相处的个性特点。

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在初期,孩子的牙还未长出,快感主要来自唇、舌的吸吮和吞咽活动;在后期,体验快感的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咬和吞嚼一类活动。

在这一时期发生固着,容易形成口唇期性格。

口欲综合型性格:固着于口唇阶段初期,从事大量口唇活动或与口唇活动有象征联系的活动,比如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或者嗜好收集等;口欲施虐狂性格:固着于口唇阶段晚期,可能表现出嗜爱咬嚼及相关的象征性活动,比如贪吃、挖苦、嫉妒等。

2、肛门期肛门期(anal stage)在1-2岁期间,在这个期间儿童生理上的主要快感转移到肛门。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

肛门期发展顺利可形成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等。

如发生肛门期固着,容易形成所谓肛门性格。

肛门排放型性格:表现为无条理、浪费、邋遢、放肆凶暴等;肛门便秘性格: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吝啬、小气、固执、忍耐等。

3、生殖器期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大约在3-5岁期间,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分辨两性性器官的差别,并从玩弄生殖器得到快感。

这一时期的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二是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

第二个方面: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会产生俄狄浦斯爱恋,也就是男女儿都会对母亲产生带有性爱色彩的爱,男性通过“阉割焦虑”解决,女性通过“阴茎羡慕”解决,如发生固着,就会形成“俄狄浦斯清洁”。

4、潜伏期潜伏期(latency period)大约从5、6岁持续到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把性能量潜伏起来,用到学习中去了,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生殖期生殖期(genital stage)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生在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兴趣转向异性,幼年的性活动开始复活,性生理开始成熟。

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感的建立”实现忠诚的品质。

4、心理障碍的本质力比多(libido):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退行:退行是指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倒退回早期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性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是力比多在前生殖期没有得到满足,形成固着,力比多容易退行到发生固着的阶段,以那个阶段儿童性与的表现形式出现。

(画图)5、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些方式能在不知不觉中使超我、本我各自都得到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

这些方法因具备某种心理保护的功能,所以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表现6、客体关系理论与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玛勒(M. S. Mahler)、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肯伯格(O. F. Kernberg)、柯哈特(H. Kohut)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共生:这是玛勒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分离: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

从正常的心理发展层面来讲,分离意味著婴儿可以借此机制来处理那些对他而言仍显得混乱而不连贯的早期生活体验。

从防御的层面来讲,当婴儿尚无力将他对客体的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经验时,分离机制可以帮助他在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中选择性地保留一种情感体验而避免焦虑,从而形成所谓部分客体表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