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通过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

前者主要是东欧国家,后者有苏联、中国。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所减少,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 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明显错误的反应,就是将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扩大到自己的经历中去。

任何科学调查,不管其方法论是什么,都不会对这种主观的解释方式感到满意。

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因素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位置是不可以任意选择的,而要以组成这一体系的“构筑物”的根本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前提。

在这一体系之中,结果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从所有社会关系要素的变幻莫测的行为中,包括它们表达的最理想的形式中,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经济领域是基础。

这样做的理由早已有所探讨,在此就无需进一步展开。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同样必须从经济条件入手,从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考察社会生活体制所带来的后果,最后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一些问题。

一、经济条件的不成熟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和在阶级斗争中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一旦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生矛盾,并且不能再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会出现向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以实现,因为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放弃其统治的。

根据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实现更高社会形态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应该在前一社会形态中就发展成熟,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必须成熟到足以建立一个新的“需求体系”,即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民生活需求的新意识的基础因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性转变必须发生在那些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那里,多数阶层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意识。

众所周知,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期望,列宁把俄国革命看成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特别应影响到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意识形态都高度发达的德国。

而革命却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爆发了。

总之,必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秩序的事实实际上却与革命性变革的理论模式背道而驰.
客观地讲,从批判和消灭以商品拜物主义为特征的制度到向这种制度屈服,这样的转变与物质需求方面的落后不无关系。

西方社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也许会被新的价值观所不齿,它还为舒适和富裕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这一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物质世界的渴求并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那时哲学的陈腐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

然而,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上的问题:“人类的生产能力”——即人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并没有化为行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未被很好地利用。

这种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热情甚至被抛在了一边,从而转向了西方制度和西方的价值观。

社会制度之间的
较量不再体现在生活目标上,而是体现在消费水准上。

如果一场反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大战能够取得胜利的话,它的胜利绝不是建立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而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强调某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得不与资本主义进行较量。

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必须具有强大的军备来保持“恐怖的均衡”以对付外来的威胁;其二,出于自身的需要,它必须进行大量的商品积累。

无疑,两种社会制度间竞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保持了其中心大都市的长期稳定而未出现革命性反抗。

只有迅速提高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

显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注定意味着抹煞社会主义人道和民主的一面,但是,在这一历史性的制度对抗中,走第三条道路肯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尽管苏共二十大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生产力的首要目标(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在两种制度竞争中的失败),但也没有提出民主化。

因而,虽然恐怖和强制性的手段减少了,但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性能力却削弱了,官僚的僵化体制依然存在。

二、官僚问题
从韦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官僚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在大众社会中,越来越专业化的知识和在不同的领域(生产、贸易、分配和通讯)对应用这种知识越来越多的需求使得专家机构具有了独立性——一旦统治力量更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新的秩序就更加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持者和调解者阶层。

十月革命以后,共产党的作用由社会变革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变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们既要完成这些变革,又要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相对落后,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生产关系的能力。

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的思想观念动摇了,因为这种观念的必要条件尚未成熟(如教育落后、阶级意识参差不齐、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共产党机构的官僚体制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生活,不允许任何批评和批评性的讨论,产生了冷漠的态度和投机主义,最后导致了列宁主义准则在党的生活中的破灭。

继而,实现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

贪污腐败和经济领域的犯罪这些现象还不是社会主义覆灭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和向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妥协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和重建时期所培育起来的民族精神(这在苏联早期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被这种复活的前社会主义价值观摧毁了。

唤醒人民意识的斗争不再继续,代之以政治教育的法令。

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都被抛弃或成了有名无实的东西。

在这种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主观的意见和态度——开始滋生开来。

三、理论的匮乏
共产主义世界观已不再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其分析和目标中忽略了实践。

在解释现实和提出目标前景时,其要旨在于揭示并消除从目前的矛盾中滋生出来的错误认识。

尽管在苏联进行了一场反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但是进行得相当软弱无力,只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标准列举出一系列标准化的“错误”。

同时,其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才是资产阶级思想滋生的真正根源,这一点却很少进行反思。

这样,哲学就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把自己封闭在僵化教条的象牙塔上。


丧失了谋求新发展、学习众多其他范畴和解释方式的能力,因而在这个变革的世界中无法再给人们提供指导。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失去了对我们时代的科学问题和苏联的社会生活的参考价值,其对现实和现存历史的价值——这正是辩证法的实质——也逐渐消失了。

这并不是教科书上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导致了其毁灭的命运,而是轻率地将内容丰富的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简化成了这些纲要。

辩证法在理论上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如下的实践上的后果: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被事件发生以后的政治实用主义所替代。

这种低下的理论水平在戈尔巴乔夫那本肤浅的实用主义书籍《改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本书宣布了共产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在分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忽视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畸变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客观的根据:经济上的落后、人民大众意识的落后,以及国家和党的组织的政治形式等等。

这可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社会主义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十月革命是一种英雄式的、但却是错误和不成熟的产物。

只有无视反思作用的人才能接受这样一种决定论的宿命论。

充分运用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矛盾有所理解,从而制定战略而不是瓦解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史上的历史飞跃。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