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对象高中2500名学生,随机抽样每个年级四个班。

发放试卷900份,收回试卷885份。

三、调查工具四、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五、调查结果与分析1.总体水平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存在问题的,完全健康的,平均得分在2.0以下的学生共有303人,占抽样的34.24%。

存在轻度问题,平均得分在2分—2.99分之间的,有461人,占抽样的52.09%。

存在中等程度症状的,平均得分在3分—3.99分的,有18人,占抽样的2.03%。

存在较重症状的,总平均得分在4分—4.99分之间的,没有。

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心理完全健康者所占比例较高,心理存在轻度问题或存在中等程度症状的,和存在较重症状的所占比例偏低,说明高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在各内容量表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强迫症状: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等强迫症状。

有46人在3.0-3.9之间,占5.19%,有7人在7分以上,占1.24%。

(2)偏执:该因子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对自己评价不适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

有18人在3分以上,占2.03%,有5人得分在4分以上,占0.56%,严重偏执,且都是女生。

(3)敌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

有56人较严重,占6.32%,4人很严重,占0.79%。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别人不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别人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等问题。

有48人较严重,占5.42%,12人很严重,占1.35%,且多数是女生。

(5)抑郁: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感到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

有89人比较抑郁,占10.0%,有49人严重抑郁,5.53%。

(6)焦虑: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

有64人比较严重,占7.23%,有28人严重焦虑,占3.16%。

(7)学习压力: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

有比较严重的135人,占15.25%,但严重的只有35人,占3.95qo。

(9)情绪不平衡: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学习忽高忽低等问题。

有95人比较严重,占10.73%,非常严重的有50人,占5.64%。

(10)心理不平衡: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

比较严重的有25人,占2.82%,非常严重的只有4人,占0.45%。

3.心理健康分析通过以上各因子数据分析,相当一部分高高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抑郁、焦虑和适应不良及抑郁比较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稳定,而女生中偏执和敌对比较明显。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1)家长因素。

一是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对学生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二是家庭不和睦,尤其是家庭父母离异或再婚对学生影响犹大。

很多这样的学生感到孤僻,敌对,焦虑,情绪不稳。

三是家长外出打工,对留守学生关爱不够。

家长在学生眼里是“摇钱树”,学生在家长眼里是“败家子”,很多学生感觉无法与父母沟通,不少还出现在电话中和父母吵架的局面。

(2)教师因素。

教师水平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严而无度,严而无方,只重学习成绩忽视班级活动的开展,个别教师行为偏激,对学生研究不够,方法不恰当的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和过度焦虑。

(3)学校因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不出事”,取消了很多学生宣泄情感的活动,更多强调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4)社会因素。

家长之间盲目的攀比,独生子女成长背景,现代家庭构成的不稳定和学校追求高考升学率等等对很多学生形成了多方面的压力而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

六、建议1.领导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

树立正确的思想,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不只是纪律要求,更要对其心理疏导。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设立专职心理教师加强监督发挥作用。

4.采取多种措施正确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沟通和引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日康复;引导教师形成正确心理健康观,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营造宽松环境,很多轻微的问题都会因为学生自身调节和成长而消失。

一、调查概况:二、调查目标和方法:(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掠)四、调查结果(一)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学习压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适中。

27.8%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大,4.5%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小,67.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还可以。

调查还显示,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期望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只有5.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而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学生分别占72.9%和21.7%。

3、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

82.00%的学生知道生活习惯对学习有影响,但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并不多。

80%的学生在家没有学习的习惯,课余时间69.43%的学生会去网吧消遣,35.93%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进入睡眠。

随着初高中习的不断深入,压力也随之而来,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8.88%的学生没有向人倾诉的习惯,35.93%存在失眠的问题。

(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没有与同伴和父母相处时的亲近感。

在问卷中,学生选择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只占12.1%,而选择满意程度一般的比例高达78.6%,其他的9.3%选择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中,很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44.5%、51.5%和4%,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中,很亲近、一般和不亲近的比例分别为41%、52.2%和6.8%。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部分人对与同龄人和父母的交往比较满意,而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对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太有利,所以老师应该尝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五、对策及建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根据高中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从以下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孩子越是能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学生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家长以及小学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导致目前高中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严重的窒碍了学生身体、学习的成长、提高。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提醒学生、培养学生去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的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对于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学生,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当密切关注,经常同这部分学生交流沟通,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做好疏通、引导的工作,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当中去。

(五)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需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唯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于一个目的,才能真正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内容摘要:为了了初高中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高中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对前进路高中三个年级的11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表明,总体情况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不同的项目上。

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注重对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重视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为学校的教育者及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提供了参考价值。

一、调查研究目的高中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前进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高中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高中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中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高中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

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

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

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