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案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案

文言文语句翻译朱明秀一、考纲要求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 B级)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

考纲要求“以直译为主”,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

要做到“字字落实”,就要做到准确判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一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词等,并作出准确解释。

“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要把握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对句子的成分的位置做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求能够翻译出句子的语气。

(2课时)三、翻译课内句子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一个会吹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判断句)4、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的贪欲怎有满足之时?(宾语前置)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

(介宾后置)6、戍卒叫,函谷举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克。

(被动句)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以之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宾语前置句)9、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1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11、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生气到这种程度呢?(宾前)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手握剑柄,跪直身子,问道:“客人是干什么的?”(宾前)13、若属皆且为所虏。

我们都将会被他们所俘虏。

(被动)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1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1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官僚们,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1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所拘泥,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18、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说的是李将军吧?)四、课外延伸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

(《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五、归纳总结(一)、如何突破疑难问题?1、联系已学知识;2、联系上下文;3、结构语法分析(二)、文言语句翻译要强化四个意识:1、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译准关键点;3、保留原来的语气;4、保持语意通畅。

(三)、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关键点(得分点):1、特殊词:一词多义(实词、虚词)、活用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意复词等2、特殊句式:①.倒装句(宾语前置、介宾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②.省略句③.判断句、反问句④.固定结构(孰与……/无乃……乎/如……何等)(见特殊句式教案)(四)、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六、迁移训练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力不足,死焉,职也。

(3分)(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分)【参考答案】(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

(2分)(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3分)【参考答案】(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

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

(译出大意,1分。

译对“微”和“几”,各1分)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去之猫也!”1、盍去诸?译: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2、是非若所知也。

译:这不是你所了解的。

3、不病于无鸡乎?译:我不担心没有鸡吗?2、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去之猫也!译: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

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这只猫呢?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帝日乡用①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②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注】①乡用:重用。

②洊(音同“荐”):再度。

(1)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