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大觉寺
总体布局(2)
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 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 苍郁,以清泉、石树、玉 兰花和清幽的环境享誉四 方。寺内古树参天,流泉 淙淙,盛夏时节,浓荫蔽 日,把整个寺院覆盖在万 绿丛中。院内有乾隆年间 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 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 300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 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 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 王”,需6人方能合围,浓 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 傲立800年之久。
北京西山大觉寺
许嘉莹 9号
目录
• 寺庙简介 • 历史追溯 • 总体布局 • • • • 景观介绍 大觉寺八绝 文人墨客 风景赏析
寺庙简介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 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 四年(1068年),为契丹 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 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 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 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 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 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 “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 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 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八绝
古寺兰香 老藤寄柏 古寺兰香是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 大觉寺山门内的功德池桥边, 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 有一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 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 干分支出长出 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 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 白,香气袭人。 玉兰花于每年的清明前后绽放, 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内,古玉兰的西面, 持续到谷雨,因此 大觉寺玉兰是 北京春天踏青的胜景。 有一颗大柏树,在1米多高分成 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颗 千年银杏 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 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 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 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 “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 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 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 定记依稀”
风景赏析
←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塑像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修旧如旧的大觉寺明代大雄宝殿立面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大觉寺八绝
灵泉泉水 寺院最高处的龙湾堂前有一 方兴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 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 入池中。 辽代古碑 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 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 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 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 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及萧 太后之旨意于戊申年三月 所立。 松柏抱塔 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 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 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 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 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 柏抱塔。 碧韵清池 在北玉兰院中有一用整块黑 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 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 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 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 个大字。
文人墨客
•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大觉寺写有 • 《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 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 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従帘影度, 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 言。 •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 藻在大觉寺的客房中渡过了新婚 之夜。 •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大觉寺后, 写有《阳台山大觉寺》。 • 在什刹海附近的郭沫若故居内, 甬路右侧的第一棵银杏树较为瘦 • 弱,被精心地保护起来,郭沫若 一家叫它“妈妈树”,缘故在于: 1954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患病时, 郭沫若带着孩子们从北京西山大 觉寺移去一棵银杏树苗,植于当 时的宅院中,衷心希望夫人能像 这活化石一样坚强地战胜病魔。 1934年4月17日,朱自清夫妇 和陈寅恪、俞平伯等同游大觉 寺,不久朱自清即为大觉寺的 玉兰花写了一首"游戏之作"的 新诗:“大觉寺里玉兰花,笔 挺挺的一丈多;仰起头来帽子 落,看见树顶真巍峨。像宝塔 冲霄之势,尖儿上星斗森罗。 花儿是万枝明烛,一个焰一个 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 支小胖胳膊,嫩皮肤蜜糖欲滴, 眨着眼儿带笑涡。上帝一定在 此地,我默默等候抚摩。” 1999年,季羡林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 方向。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 建筑格局。寺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 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 组成,总占地6000平方米。 中路自 山门向上到龙王堂分别建有山门,碑 亭,放生池/桥,钟楼和鼓楼,天王 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 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 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是最高处 有寺庙园林,包括迦陵和尚塔,灵泉 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寺院西北李 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 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 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历史追溯
•
• • • • • • • • • • • • • • •
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善人邓从贵出资修庙。并刻《大藏经》,始称清水 院。 金代成为皇家行宫,金章宗时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并改名大觉寺。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修。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明末,寺庙被毁。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亲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 等。完工后,推荐迦陵性音出任大觉寺住持。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赐建迦陵舍利塔。渐成现有格局。 1930年代,山门遭雷击,被毁。 解放初期,寺院荒芜,部分殿宇圮毁。 1952年,北京林业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觉寺。 1979年8月,大觉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大觉寺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 1992年4月10日,正式开放。 2003年11月,修缮了无量寿佛殿背面的南海观音大型悬塑, 并复原了包括四 大天王,韦驮在内的24尊佛像。 2006年5月25日,大觉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寺内泉水自石缝流出,汇成碧 潭,又经石槽缓缓顺山势而下, 水流清澈,四时不竭,使整个寺 院呈现出一派生机。
景观介绍——迦陵舍利塔
又称迦陵和尚塔、大觉寺塔,是 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 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迦陵舍利 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 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 寺白塔的形制相仿。迦陵舍利塔塔 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 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 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 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 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 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 三层叠涩金刚圈,在上是塔肚,塔 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 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 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 棂。 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 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 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 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 纹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