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作为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两类:
(1)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 • 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利用自身身体条件,如四肢、 嘴、头部等动作,实施的作为。 • 二是利用自己的自然身份实施的作为,如在我国 刑法中只有男性才能构成强奸罪的实行犯。 • 三是利用自己的法定身份实施的作为,如在我国 刑法中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才可能构 成贪污罪。
(二)欠缺有害性的行为
•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行为和紧急避 险行为,即属这种情况。此外,还有正当 业务行为,执行命令行为,自力救济行为,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推定被害人承诺行为 等。上述行为,因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故 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
(三)欠缺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 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由 于未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的程度,因而不认 为 • 是犯罪行为,或者刑法未将其规定为犯罪。 例如,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 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 施的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等等。
• 其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身份 或从事某种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 则,不发生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例如, 银行出纳员有保护现金的义务、医生负有 救治病人的义务,等等。
• 其三,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由 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简称先行行 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 的危害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 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行 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例如,成年人带孩 子去深山打猎,他就有保护孩子生命和健 康的义务。若不履行这种义务பைடு நூலகம்就可能构 成犯罪的不作为。
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 务来源
• 在见危不救情况下,路人所负的救助义务是一种 道德义务。 •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对人们的要求是最低限 度的,而道德对人们的要求较高,法律要求人们 去做的,道德往往也要求;道德要求人们去做的, 法律不一定要求。法律要求人们去做的,必须是 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因为法有普适性,只有少数 人能够做到的,法律就不应要求。
(2)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
• 包括四种情况: • 一是利用他人的作为,即行为人利用无责 任能力的人(包括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和 主观上无罪过的人)实施的行为。例如, 甲欲毒死前妻的儿子,让保姆喂其掺有毒 药的饭菜(保姆不知情)。这种情形下, 行为人应负完全刑事责任,刑法理论上通 称为“间接正犯”。
• 二是利用动物的作为,即将动物作为犯罪 工具,以达到犯罪目的。例如,唆使训练 有素的猎犬咬伤或咬死被害人。 • 三是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这在司法实践 中最为常见。例如,利用枪弹、爆炸物、 毒药、棍棒等杀人、伤人;利用书信、证 件等实施招摇撞骗等等。
犯罪客观方面具有如下特征:
• (一)客观性 犯罪活动是人的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能被人们所直接感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 只有通过外化为犯罪行为时,才能认定为 犯罪。我国刑法禁止“主观归罪”、禁止 惩罚思想犯。
(二)具体性
•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客观方面要件,是具 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 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 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特定时 间、地点、方法、手段等。
非危害行为
• 根据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下列行为不属 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 • (一)欠缺有体性的行为 • (二)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 (三)欠缺有害性的行为 • (四)欠缺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一)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 缺乏意志、意识支配或控制的行为 • 1. 反射动作。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瞬间 作出的身体本能反映。 • 2. 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 睡眠中,生理上处于意识丧失状态,意识 丧失程度随睡眠程度深浅而异。 •
• 4. 不可抗力引起的行为,即不是出于行为人 的意识、意志,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外力 作用而实施的某种行为。这种情况下,行 为人的身体动静并不表现人的意志,甚至 往往是违背其意志的。因而这种举动即使 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不能视为刑法 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消防队员在执行救火任务中,因惟一通道 上的桥梁被毁,未能及时赶赴现场灭火, 造成 • 严重损失。这里,消防队员未履行救火义 务的举动是由不可抗力(桥梁被毁、无法 通行)造成,违背其本欲救火的意愿,因 而不能视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
• 现代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危害行为的基本 形态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
作为
• 即“不当为而为之”。指以积极的行为实 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
作为的特点
• (1)作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身体的积极 动 • 作,如持枪瞄准他人射击,骑摩托车对一 名妇女实施抢夺行为等; • (2)作为不是仅指单个的举动,而是通 常由一系列积极举动组成。 • (3)作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法理上关于 法律规范的分类。
• 2.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 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 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 如仓库保管员被犯罪人捆绑,以致公共财产被抢 走,不能认为该保管员构成不作为犯罪。同样, 某人由于患重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赡养年迈 父母,亦不属于刑法上的不作为。这一条件表明 了我国刑法中不作为犯罪构成上的合理性。
其一,主体特定性(有体性)。
• 危害行为是自然人或单位实施的行为。我 国刑法排除动物、植物、物品或自然现象 作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
其二,有意性。
• 从主观上看,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表现人 的意识或意志的行为。 • 我国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受人 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否则,只存在某种 意识或意志,而未通过身体动静外化呈现 出来,或者只存在某种身体动静,而非处 于行为人的意志、意识支配或控制之下, 都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
• 犯罪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 素,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 • 人的犯罪活动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 是主观方面有意识、有意志的思维活动,亦可称 之为形成犯意的活动;二是将主观犯罪心理活动 外化,即将形成的犯意付诸实施,这就要求表现 为某种特定的犯罪行为。前者属于犯罪的主观方 面,后者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二者紧密联系, 为任何犯罪构成所不可或缺。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 作为和不作为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多 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 除此之外,有一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 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第422条 的拒传军令罪、第429条的战时见危不救罪 等。对此,刑法理论上称为“纯正不作为 犯”。
•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倾 向,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智能型犯罪,已 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 四是利用自然力的作为。例如,故意将不 知情者置于山洪即将暴发的地带,致其被 洪水淹死。
(二)不作为
• 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 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 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 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1.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 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之二
本章内容包括
概述 • 危害行为 • 危害结果 •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the Survey of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 3.没有履行可以履行的义务而最终发生了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 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 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 但其基本点是未履行特定的义务。这是区 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根本标志。例如, 行为人负有救治他人的义务但未予救治, 而是从事其他活动。这种情况下,并非行 为人无所“作 • 为”,而是未为当为之事。
(一)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 例如,犯罪分子以炸毁汽车相威胁,迫使 驾驶员改变行驶路线,驾驶员为了众多乘 客的人身安全,按照犯罪分子的要求改变 行驶路线。这时,驾驶员的行为是紧急避 险,属于合法行为。
(一)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 但是,如果某甲对某乙以揭发隐私相威胁, 命令乙随同其一道去劫持银行运钞车,乙 由于贪生怕死,便帮助甲一同实施抢劫行 为。这种情况符合我国刑法第28条关于共 同犯罪的胁从犯的规定,某乙应当承担刑 事责任,但“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 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多样性
•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种种具体犯罪,在犯 罪客观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 没有任何两种罪的外在表现形式完全一样。
(四)法定性
构成犯罪的各种客观要件必须是刑法条文 明确规定的。犯罪通过各种各样的客观外 在的事实予以表现,但并非犯罪表现出来 的任何客观、外在的事实,都是构成犯罪 的客观方面。 只有那些刑法条文明确规定的、能够充分体 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质及其程度的客 观事实,才是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方 面。
(一)欠缺有意性的行为
• 3. 身体受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 客观上,行为人对身体受强制状态无法排 除;主观上,行为违背行为者主观愿望。 • 但是,如果行为人仅仅是精神上受到强制 (如威胁、威吓等)而实施了或不实施某 种行为,是否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认为,符合 紧急避险条件的,应按紧急避险处理。
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
• 授权性规范,就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 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如 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 财产 • 禁止性规范,就是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 须抑制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这类法律规范在法 律条文中多以“禁止”、“严禁”、“不得”、 “不应”“不许”、“不准”等词汇来表述。 • 义务性规范,就是规定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 为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常以“必 须”、“须”、“应该”、“应当”、“有…… 义务”、“有义务”等词汇表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