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操领导艺术

曹操领导艺术

刘备与曹操的领导研究曹操是个有勇有谋还有才气的人物,许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无形中更给了曹操无比的自信。

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战果辉煌: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张绣、马滕的家当被他席卷一空,刘备也被他赶得满天飞。

但是曹操太自信、又多疑善妒,以至于他身边很少有知己,所以他在打了胜仗时也无法体会喜悦,而觉得悲凉,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

其实曹操集团可谓战将如云,谋士成堆。

但那些人在他身边却都显得较为平庸,远不如刘备身边的那些战将谋士扬名。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曹操太自以为是,没有给下属多少发挥的机会。

比他站得高看得远会触动曹公多疑的神经和强烈的自尊心。

杨修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明证。

为了不承担掉脑袋的风险,他的谋士们只能是执行他的命令,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曹操自以为“智商天下第一”的自恋癖还逼得张松要把上贡的川蜀地图去送给刘备,在曹操那得到冷遇的张松在刘备那里却得到了礼遇,刘备肯用人为他独霸一方打下了基础。

而曹操的专横和多疑最终是害了他自己,曹操晚年头疼病严重,名医华陀直言给他开出了唯一的治病良方:开颅清理脑内的淤块,而曹操却以为华佗此建议是为了取他的性命,竟然下令把华佗杀了,此举不仅葬送了一位绝世名医,也使原本可以获得延长生命机会的他提早殒命。

论才论勇,刘备都远在曹操之下,但他得人心,重感情,所以他身边聚集了一些有勇有谋的人,这些人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并最终替他打下了江山。

和曹操处处逞强刚好相反,刘备则时时扮演着一个弱者,在敌人靠近时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那种受人欺负的可怜相加上那先生长先生短的救命式呼喊,宛如一弱女子受欺侮时突然遇到一强壮好汉,把善良的孔明唬得赶快想出对策化解风险去争取胜利。

要知道同样自认为“智商天下第一”的孔明先生也只有在他的手下才能享受那种英雄救美的成就和实现自己的快感。

估计刘备私下里没教傻儿子阿斗什么,只是教他如何笼络这位孔明先生,让他为刘家打一辈子工,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当着爱将赵云的面把心爱的独子往地上抛,这种惟妙惟肖的演绎在今天必然能获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奖!欲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刘备从不在下属们面前掩示自己的眼泪,可他的下属们不认为他是在示弱,却认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大好人,为这样的人卖命,他们心甘情愿。

其实领导艺术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决策,而是用人,下面就从这两点来分析一下刘备和曹操。

一、决策领导就是决策,作为一个领导第一个就是应该懂得如何决策,面对问题和命运时候的决策和取舍是非常重要的。

曹操和刘备决策的但是虽然不同,但是都殊途同归,都为他们的霸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决策能力的人,曹操决策依据利益,就是对他有没有好处。

他遇到事情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他并不自大,能够认真听取众谋士的意见,如果自己错了能够及时改正,与众谋士商议,最后做到利益最大化。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明显不敌袁绍,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曹操的粮草只够一个月了。

曹操准备撤退,但曹操帐下谋士荀彧劝阻曹操,告诉曹操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撤退。

在兵力相差甚远的前提下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最终等到了许攸,最终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备在决策之时讲究仁义之道。

仁义二字先行。

刘备的这个做法捕获了众多的人心,让很多人誓死为自己效忠。

如曹操进攻新野之时,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刘备不愿意丢下十几万百姓,虽然就被最后败了,而且自己的夫人也死了,但是他却赢得了十几万百姓以及部下的心。

但是靠仁义有时候却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有时候甚至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如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不顾众谋士劝阻,毅然决定征讨吴国,为关羽报仇,最后落得一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得不偿失。

二、用人之道三国争霸,人才辈出。

虽有众多人才,但是如果不懂的自己该用什么人,不懂得如何做到知人善用,也当然无济于事,不会成就一番霸业。

刘备和曹操在用人上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曹操用人之道:1.广聚贤能曹操深深明白人才的重要,于是他在掌握实权之后就颁布了“招贤令”,选拔人才的时候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十分注重才能的作用,做到不拘一格。

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用一个特求的用人政策,曹操的这个做法为他招来了各式各样的人才,组成了曹操的智囊团。

比方说曹操重用郭嘉、荀彧、张绣、许攸、丁裴,他们都来自不同的阵营,并且身上还有很多毛病,但是曹操依然重用他们。

并且以他卓越的用人之道,让他们都发挥了各自的才能,为曹操集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知人善用,发挥长处知人善用,其本质就是知道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该用或者说哪些人该怎么用。

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品格,有德之人不一定有才,而且每个人的能力又表现在各个方面,对这样的人才如何运用,曹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如崔琰人品一流,曹操就认命他为国家选拔人才,他就在其岗位上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文聘忠诚,认命他为江夏太守,一干就是数十年,为曹操守住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枣祇任峻不怕苦不怕累,曹操就认命他们负责粮食生产,使得曹操的军队粮草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德行不好或者是不太好的谋士,曹操依然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并且他们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3.用人不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一条是用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为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虽然历史上每个时期的领导者都懂得也会这样做,但差别在于非常时期,而在三国这个时期,人的背叛很常见,但是曹操却真正做到了。

曹操做的实在是高超。

让自己人和敌人都无话可说。

曹操在起兵之时,身边的几位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他们都来自敌营,又如反复投降的张绣。

他们都得到了曹操的信任。

郭嘉来时曹操出帐十里相迎,这使得他们始终效力于曹操阵营。

这其中尤为典型的就是张绣。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过了十几天张绣就反叛了,这次反叛使曹操损失巨大,他不仅失去了他的长子也就是他选为的接班人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失去了一员大将典韦,并且自己差点就丢掉了性命。

即使这样,张绣仍然是他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最后官至“破羌将军”,谥曰:“定候”。

4.人性关怀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人性关怀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曹操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无微不至,关怀甚佳。

大财袁绍后,书信一把火烧之;哀惜痛哭郭嘉,号哭典韦,赤脚相迎许攸等。

再如曹操杀死成功,却依然照顾其老母亲,并帮助其女儿出嫁;看重关羽的义气,虽然知道关羽会背叛他,但是依然厚待关羽,最后放走关羽;在长坂坡,看到赵云的英勇,不愿意放箭射杀赵云。

再如每次败仗,曹操都首先责怪自己,而不是责怪谋士没有考虑周到,武将没有倾尽全力,这都让部下感激涕零,誓死为其效忠。

5.以身作则,高风亮节常言道:说别人容易,轮到自己难。

而且有时候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

古人云:将军额头跑马。

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手笔大气魄,说的就是曹操这样的。

对反复背叛他的人宽容,对投降自己的人宽容。

如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骂曹操祖宗三代,但曹操并不追究;如曹操马惊踩踏了农民的庄稼,最后割发代首,这些都表现出曹操以身作则。

刘备用人之道:1.精选人才刘备在选人上与曹操不同。

刘备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听取司马徽、徐庶等人之真言,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成千古佳话。

他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不歧视种族地域,从西凉收服马超并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用人胆识过人。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却又“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其才能一旦被刘备了解,刘备立马自责“屈待大贤,吾之过也!”,“敬请庞统到荆州”,“下阶请罪”,“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让庞统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弥补诸葛亮“分身乏术”的困境,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通过一系列的人才组合,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组建了他完备而坚强的作战、后勤、组织等创业团队,尽可与天下豪杰争雄。

2.知人善任,优势互补。

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卧龙凤雏、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置平衡,岗位设置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的知人七条策(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或许是刘备知人识人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叹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的刘巴,刘备苦苦追求了十九年,终为所用,一招之下,刘备军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庞统、邓芝、马忠等也都因与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

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在初次伐魏时用马谡为先锋,招致街亭之败。

3.用人不疑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备幼子阿斗(即后主刘禅)回来了。

又如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并在后来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

李恢感知遇之恩,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4.感情留人。

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过目不忘却又是典型小人的张松因受其礼遇而为其献上西川地理图,并作为内应,帮助其入川。

刺客刘平准备刺杀刘备,因其待客甚厚而罢手。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特别是“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关羽方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弃曹奔刘;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