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乡土文化案例@

课堂乡土文化案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中,教材是重要的中介和有力的凭借。

所以自从我申报《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以来,我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利用它来有效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广度,成为我语文课堂的另一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我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乡土文化进行片段展示:第一课《窃读记》片段一:在教学“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段话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师:你有过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片段二: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片段分析:这里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把课堂或者说作者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片段:在教学本课时当同学们都明白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之后,我提出问题两个问题:(1)“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2)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我又顺势提出:你是如何读书的,你也想作者这样爱读书吗?学生回答片段分析:《新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的多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所见所闻,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寻找到习作的活水之源,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与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片段:师: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些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指名答.师: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师生配乐背诵师:你还知道那些诗句是描写思乡的?学生回答师:你能创写一个描写思乡的诗句吗?片段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与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思乡的诗句,并让学生在搜集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描写思乡的诗句,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观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和作文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课程—课堂—课本”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学生的习作单调乏味。

文章要有内容,内容来源于生活;文章要有感情,感情积淀于生活。

创写描写思乡的诗句就是将语文回归生活。

语文要立足于育人,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

让学生创写描写思乡的诗句,能更加激起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

第七课《桂花雨》《桂花雨》写的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桂花是作者童年美好的记忆,而我们这里生活的地方,只有桃花、杏花,很少见到桂花。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

“说说我们家乡的杏花、桃花是什么样的?”观察“杏花、”“桃花”与“桂花”有什么区别,各自有什么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桂花”的想象与理解,达到水乳交融的妙境。

经过选取的语文课本内容很生动,但有的内容学生没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是陌生的。

用家乡的事物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展开讲解课文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课的讲解中,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桃花、杏花的美,也感受到课文中桂花的美及香气迷人的特点,从而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家乡如此热爱与怀念。

第八课《小桥流水人家》片段:师: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齐读师:同学们,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你的家乡呢?学生说自己家乡的美景师:以前的家乡也是如此美丽吗?学生纷纷摇头,并讲述家乡以前的面貌片段分析:课前我布置作业让同学们通过走访街道上的老人回忆以前家乡的面貌,并记录下来。

用家乡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兰州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第九课《鲸》片段:师: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鲸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可爱的动物,但就是这样可爱的动物正遭到人类无情的捕杀。

(课件展示)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捕猎者说?学生回答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开展一次有关保护动物的主题活动呢?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

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活动内容。

片段分析:在本课的升华部分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保护大自然里的动物”。

我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是: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爱护动物的语句(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写几句),并做成手抄报,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张贴,并以“爱护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为题进行国旗下演讲号召大家都来爱护动物。

此次主题活动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他们不仅获得了有用的知识,更增加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在此次活动中也让我总结出:我们农村不仅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还有许多可爱机灵的动物。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大力开发这些乡土资源,打破时空的局限,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和运用中拓宽文本的内涵。

第十一课《新型玻璃》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之前我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玻璃的图片,还要把玻璃的名字写出来,把自己看到图片后的感想写出来,使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课前的积累,上课时对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理解较好,并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好处。

让学生在课前从生活中搜集玻璃资料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学会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有所收获。

教师的任务则是依托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源泉。

第十四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片段:师:由绝不可能到获得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理解: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方法绝不会是惟一的,要集思广益,敢于尝试或开辟新的途径.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师:你有过和作者相同的经历吗?这件事为什么刚开始觉得不可能成功,后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成功?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片段分析: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学生会有很多遇到挫折的时候,同样也有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这一环节,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入手,谈他们的经历,这样不仅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不断地成功,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成功的秘笈: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方法绝不会是惟一的,要集思广益,敢于尝试或开辟新的途径。

这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肯定会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从文本和自己的经历中明白的道理,又会回归到生活,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走得更稳。

这更进一步说明课程源于生活,又从属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第十六课《珍珠鸟》片段:师:作者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才能这么细心地、耐心地照料珍珠鸟,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不惊扰它的活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

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

所以小鸟才这样胆大妄为地到处蹦跳,才可以这样放心大胆地睡觉。

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时,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触?你们是否读懂了作者的心声?生: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师:爱心、宽容、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有了它们,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声。

(齐读此句)师:我想同学们都有养动物的经历吧,你们是怎样对待你们养的动物的?说来听听!生:我家养了一只波斯猫,很可爱,我好喜欢它。

生:我曾经养了一条狗,我也很喜欢它,冬天我用旧衣服给它作窝;夏天我把它带到河里洗澡。

它也很喜欢我,每天放学后,它都会在路上接我,它很听话的。

可惜它后来得病死了。

生:我对我家的狗是又喜欢又不喜欢。

当我高兴的时候,我会给它好吃的,逗它玩;当我心情不好时,我就踢它,把它赶得远远的。

师:我想覃聪同学的做法代表了许多人对动物的态度吧。

我们对待自己的宠物,一般是凭自己的心情。

心情不错,就把它抱在怀里逗弄;心情很坏时,看见它就心烦。

师: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女主人对忠诚家犬痛下杀手义犬放弃反抗含泪亡》,一名叫晓芳的女子为了维护新居的整洁,狠毒地杀死了共同相处了7年的爱犬,她用绳子绕在“黑虎”脖颈间、蒙住它的眼睛,任凭“黑虎”泪水横流,让四位雇来的大汉勒死它。

丈夫得知“黑虎”的遭遇后,提出了离婚,一向很听话的儿子也整日报以敌视的眼光。

晓芳女士想不通,对于其丈夫来说,难道她没有一只狗重要吗?你想得通吗?大家也来讨论讨论。

生:她丈夫肯定认为她是个心肠狠毒的女人!生:她儿子也肯定这样认为。

生:她丈夫可能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很危险。

师:我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信赖的桥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人情味。

片段分析:“三味书屋”是禁锢儿童的牢笼,而“百草园”则是孩子的天堂,“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神奇的故事、无穷的乐趣,这些都表明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及大自然给予儿童的快乐。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开发乡土文化,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着手开展教学。

本课中我不仅仅引导孩子理解作者与珍珠鸟的信赖,更是扩展了课堂教学,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让他们说说是怎么养动物的,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从而将乡土资源开发并运用在语文教学当中,这样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