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1. 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水煤气是可再生的能源B. 嫦娥系列卫星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 只要符合限量,“食用色素”、“亚硝酸盐”可以作为某些食品的添加剂D. 在有机化工中,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的重要原料【答案】A【解析】分析:A.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CO;B.无机非金属材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的统称;C.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益;D.根据氯气的用途解答。
详解:A.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CO,因此水煤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A错误;B.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C.任何食品添加剂必须控制用量,特别是有害于身体健康的添加剂,在限量范围之内使用不会引起中毒,C正确;D.氯气用途广泛,在有机化工中,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的重要原料,D 正确;答案选A。
2.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18g果糖分子中官能团数目为0.6N AB. 已知:3BrF3+5H2O=HBrO3+Br2+9HF+O2↑,如果有15molH2O参加反应,则由水还原的BrF3分子数目为4N AC. 常温下,5.6gFe与含0.2molHNO3的溶液充分作用,最少会失去电子数为0.15N AD. 标准状况下,11.2LCH3Cl所含的极性键数目等于2N A【答案】C【解析】分析:A.根据果糖的结构简式判断;B.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结合电子得失守恒判断;C.根据硝酸与铁的物质的量结合方程式计算;D.根据三氯甲烷的物质的量结合结构简式判断。
详解:A. 1分子果糖含有5个羟基和1个羰基,18g果糖的物质的量是0.1mol,分子中官能团数目为0.6N A,A正确;B. 反应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溴元素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实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水为2mol,失去4mol电子,能将4/3molBrF3给还原,即由水还原的BrF3分子数目为4/3N A,B错误;C. 5.6g铁为0.1mol,和0.2mol硝酸反应时,无论硝酸的还原产物为什么,硝酸均不足,故铁过量,不能完全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2N A个,C错误;D. 标准状况下,11.2LCH3Cl的物质的量是0.5mol,三氯甲烷是四面体结构,因此所含的极性键数目等于2N A,D正确。
答案选C。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向裂化汽油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振荡,紫色褪去,说明裂化汽油中含有甲苯等苯的同系物B. 涤纶是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C. 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13种D. 葡萄糖可以进一步水解成两分子乳酸【答案】C【解析】分析: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苯的同系物;B.根据单体中含有的官能团判断;C.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含氧衍生物含有羧基或酯基;D.葡萄糖是单糖。
详解:A. 向裂化汽油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振荡,紫色褪去,不能说明裂化汽油中含有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因为烯烃等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B. 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中分别含有羧基和羟基,涤纶是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B错误;C. 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机物如果是羧酸,则是戊酸,相当于是丁烷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羧基取代,有4种;如果是酯类,可以是甲酸与丁醇形成,丁醇有4种;也可以是乙酸和丙醇形成,丙醇有2种;还可以是丙酸和乙醇或丁酸和甲醇,丁酸有两种,因此符合条件的有机物有4+4+2+1+2=13种,C正确;D. 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D错误。
答案选C。
4.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m、p、r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q、s 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且属于离子化合物。
其中s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常温下0.1mol·L-1 n溶液的pH为13,m是典型的两性物质。
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简单氢化物的沸点:R>YB. 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Z的强C. 单质的熔点:Z>R>WD. s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答案】D【解析】分析:s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则s为Na2SiO3;m是典型的两性物质,则m为Al2O3;0.1mol/L n溶液的pH为13,则n为一元强碱溶液,应该为NaOH;结合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X为H、Y为O、Z为Na、W为Al、R为Si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为H、Y为O、Z为Na、W为Al、R为Si元素,n(NaOH)与p(Al2O3)反应生成r和q,且r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q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则r为H2O,q为NaAlO2;p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p与n(NaOH)反应生成s(Na2SiO3)和r(H2O),则p为SiO2。
A.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则简单氢化物的沸点:R<Y,A错误;B.Z为Na、W为Al,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Al,则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Z的弱,B错误;C.Z为Na、R为Si、W为Al,其单质对应晶体分别为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Si的熔点最高,钠的熔点最低,即单质熔点:R>W>Z,C错误;D.硅酸钠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注意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注意影响物质熔沸点的因素。
5. 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不合理...的是()A. 用a制备并收集氨气B. 用b制备并检验乙炔C. 用c蒸馏海水得到淡水D. 用d分离Na2CO3溶液与植物油【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氨气的制备原理分析;B.根据乙炔的制备原理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C.根据蒸馏原理分析;D.根据植物油不溶于水分析。
详解:A.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混合物制备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A正确;B.电石中的杂质与水反应能生成硫化氢等气体,硫化氢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检验乙炔,B错误;C.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个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因此可用蒸馏法可以淡化海水,C正确;D.植物油难溶于Na2CO3溶液,可用分液法分离,D正确。
答案选B。
6. 工业酸性废水中的Cr2O72-可转化为Cr3+除去,实验室用电解法模拟该过程,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开始时溶液体积为50 mL,Cr2O72-的起始浓度、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对比实验①②可知,降低pH可以提高Cr2O72-的去除率B. 实验②中,Cr2O72-在阴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Cr2O72-+ 6e-+ 14H+ == 2Cr3+ + 7H2OC. 实验③中,Cr2O72-去除率提高的原因是阳极产物还原Cr2O72-D. 实验③中,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3 mol电子,则有0.5 mol Cr2O72-被还原【答案】D【解析】分析:A.根据增加氢离子浓度Cr2O72-的去除率升高分析;B.根据电解池中阴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解答;C.根据阳极铁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判断;D.根据Cr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计算。
详解:A.对比实验①②,这两个实验中只有溶液酸性强弱不同,其它外界因素都相同,且溶液的pH越小,Cr2O72-的去除率越大,所以降低pH可以提高Cr2O72-的去除率,A正确;B.实验②中,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r2O72-+6e-+14H+=2Cr3+ +7H2O,B正确;C.实验③中阳极铁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且溶液中的亚铁离子也能还原Cr2O72-,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2Cr3+ +6Fe3++7H2O,所以导致Cr2O72-去除率提高,C正确;D.实验③中,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且溶液中的亚铁离子也能还原Cr2O72-,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3mol 电子,则有0.5molCr2O72-在阴极上被还原,且溶液中还有0.5molCr2O72-被亚铁离子还原,所以一共有1molCr2O72-被还原,D错误;答案选D。
7. 常温下,向1 L pH=10的NaOH溶液中持续通入CO2。
通入的CO2的体积(V)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1×10-10mol/LB. b点溶液中:c( H+ )=c( OH- )C. c点溶液中:c(OH-) > c(HCO3-)+c( H+ )D. d点溶液中:c(Na+)=2c(CO32-)+c(HCO3-)【答案】B【解析】分析:a点为单一的氢氧化钠溶液,a到c是生成碳酸钠,b点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c 点是单一的碳酸钠溶液,c到d是生成碳酸氢钠,d点是碳酸氢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d点溶液呈中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始终相等,a是没有通二氧化碳的情况,即pH=10的NaOH 溶液,则c(H+)=1×10-10mol/L,而氢离子来源于水的电离,所以水电离出的c(H+)=1×10-10mol/L,A 正确;B、b点是强碱溶液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所以溶液中的c(H+ )<c(OH-),B错误;C、当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最大时,说明此时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所以根据质子守恒可知c(OH-)>c(HCO3-)+c(H+ ),C正确;D、d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10-7mol/L,溶液呈中性,c(H+)=c(OH-),结合电荷守恒c(Na+)+c(H+)=2c(CO32-)+c(HCO3-)+c(OH-)可得c(Na+)=2c(CO32-)+c(HCO3-),D正确;答案选B。
8. 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 MnO2与FeCl3·6H2O能否反应产生Cl2。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和实验2产生白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