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治社会化
幻灯片2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幻灯片3
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社会个体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
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实践、完善政治人
格的社会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和功能良性运行机制。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在政治中互动的过程,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辩证统
一。
如何理解?
●——从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和形成政治取向、行为模式及政治人格特征
的过程和方式。
(“自然人”→“政治人”)
●——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
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即政治文
化本身的传递过程。
幻灯片7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幻灯片8
二、政治社会化的
主要媒介和方式
幻灯片9
1、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工作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8)政治符号
1)家庭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其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
关键性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
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家庭参与与政治功效感
●父母与子女党派倾向性
●非正式性、不系统性、无意识性。
2)学校
●是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机构。
●任何国家或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
忆传递给年轻一代。
3)同辈团体
●与学校和家庭相比,同辈团体影响力的相对强度在逐渐上升。
4)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它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
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传递政治信息灌输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传承政治文化激发政治参与统一政治规范监督政治环境
议一议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当年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一般来讲,互联网被誉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短信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普及性、开放性、平等性等诸多的特点也已经成为极受
欢迎的新式信息传播手段。
●第四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幻灯片21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机遇
●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大学生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
和多元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 2.第四媒体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用户使用的自由性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
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自主性。
● 3.第四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平等的政治表达和政
治参与渠道,有利于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互动。
幻灯片22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
● 1.第四媒体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信息污染,这不利于大
学生辨别区分有效的政治信息,使得其政治鉴别力相对薄弱。
● 2.第四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容易导致信息垄断,出现一种网上文化殖民主义和文
化霸权主义倾向,冲击着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 3.第四媒体的公开性和渗透性,使它突破时空的束缚,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
不利于对互联网上政治舆论导向的把握。
● 4.第四媒体以集各种传统媒体特点于一身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来获
得信息,这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带来了冲击。
对策思考
●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政
治社会化环境。
● 2.强化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意识,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主导政治文化,实现第四媒体
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互动。
●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 4.作为大学生自身,应当严格自律,努力把握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敏感性和政治辨别
力。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8)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有何影响?
面临的环境因素
●全球化
●社会转型
●网络化
全球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定位明确。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一是政治认同危机。
二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侵袭。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
外国观念的输入。
”(亨廷顿)
社会转型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特征:
●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
●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由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
●由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调动了民众的参与意识;推动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
革,推动民众的民主意识。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利益结构在转换,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广泛的矛盾
和冲突---这使引导公民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冲突成为一种挑战。
网络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首先,网络改变了政治交流的方式,促进政治社会化的
进程和效果。
其次,网络推动政府与民众交流,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减弱政治认同;威胁政治安全。
2、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1)政治意识的初步萌芽时期(幼儿期)
●(2)政治意识的初步形成时期(少年期)
●(3)政治参与体验时期(青年期,即高中至30岁左右)
●(4)政治人格形成时期(中年期,即30岁至50岁)
●(5)政治社会化的固化时期(老年期,即50岁以后)
幻灯片34
3、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明示的方式
●象征
●连续与强化
●政治参与
●(2)间接的暗示的方式
幻灯片35
三、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幻灯片36
●(1)政治信息的传播功能
●(2)政治教育功能
●1.灌输政治知识
●2.影响政治态度
●3.塑造政治人格
●4.训练政治技能
●(3)政治文化的转移功能
●1.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2.政治文化的维持
●3.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维持政治统治的功能
幻灯片37
思考题
●1、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2、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4、分析网络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体系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