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PPT课件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2)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一般人的观点——“对任 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起了批驳的靶子。为 了驳倒一般人的观点,作者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 庶等人高明,知识更广泛,理解问题更全面。又引用了 陆象山的话,旨在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从而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做了否定。如此旁征博引, 谈古论今,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正是作 者写法高妙之所在。
杂文
不求甚解
马南邨
2019/8/2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 重点字词和精彩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 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初步学习 驳论文的写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
马南邨(cūn)(1912—196 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 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60年代初, 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 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拓的杂文 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燕山夜 话》《邓拓诗词选》等。《不求甚解》 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19 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文体知识
论证方式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 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 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不尽然:不一定是这样;不完全如此。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要诀:重要的诀窍。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
重实质内容)。 死抠:向狭窄的方面探求、探究。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板书
谈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课堂检测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 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 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第三部分( 9 ): 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把握
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 么不同?
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整体把握
作者批驳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开门见山,树立批驳的靶子)
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又是什么?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背景材料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 柳先生传》:“好读书,不 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 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文体知识
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 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 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 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 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 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 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 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 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课堂检测 1、 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2、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本文分析。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3、本节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 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 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拓展延伸
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 读书方法?
道家与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读书方法也不同。
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 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以陶渊明 说得最为准确,这就成为儒家批评的目标。
拓展延伸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 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与一个人在读书中理解问题、获得 新知而大有所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整体把握 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 的意思。
第三段: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课堂检测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反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这个错误观点的?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 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 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 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 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 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 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背景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 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 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 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 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 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 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 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 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论证方式:驳论。 论证方式: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 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课堂检测
2、第1自然段中“其实也不尽然”里 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 是什么意思?
“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是不好的”。
“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 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拓展延伸 几种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 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 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拓展延伸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 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 构严谨。
第七段: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 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把握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
第一部分( 1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 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 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 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 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 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 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一是表示虚心,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 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 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合作探究
第6段“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中“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 “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 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
A.《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 正确目的和读书的重要作用三个层次组织全篇。
B.《谈读书》一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C.《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都是驳论 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的读 书态度;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合作探究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 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 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 “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 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4、本节文字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边驳边立,条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