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剂绪言及基本知识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
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
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 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
《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温 法
•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 的一类治法。“寒者热之” • 3、分类: • 2、适应病症: 寒从中生
怀山 15 薏苡仁 20 赤小豆 20 红枣 10 扁豆 20
清补凉方
沙参 麦冬 玉竹 莲子 百合
20 15 15 20 15
怀山 15 薏苡仁 20 赤小豆 20 红枣 10 扁豆 20
大
枣
[药性] 味甘,性温。主 归脾、胃经。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 安神,缓和药性。 [应用] 常用于: 1、中气不足,脾胃虚弱, 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2、血虚面黄肌瘦,妇女 血虚脏躁,精神不安。
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
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 3、常用分类: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补
• 1、定义:损者益之
法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确定用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
(一)用
一两≈ 30g
量
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 质轻的用量宜轻;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
2、剂型、配伍 3、年龄、体质、病情 4、季节变化
(二)用 法
1、煎药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砂锅、瓦罐 铝锅 搪瓷罐 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
7.胶囊剂: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 衣胶囊剂。
* 胶囊剂的优特点: ·分散快,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高; ·稳定性好; ·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服用、携带方便; ·外形美观。
8、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 物用酒浸泡或加热隔水炖煮,去渣饮酒。 五加皮酒、参茸药酒
特点:酒能活血通络,易于助长药效。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 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 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
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和法
•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
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 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目的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二、配伍的概念:
方剂学
第一章 方剂学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方剂、方剂学的定义 2、了解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 3、熟悉方剂学的发展史 4、熟悉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5、熟悉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学概论
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了解)
沙参 麦冬 玉竹 莲子 百合
20 15 15 20 15
故适于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以及补益
剂中使用。
外用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第五节 方剂煎服法
• 目的要求:熟悉 • * 汤剂的煎法 • ·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 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1015分钟) ·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 文火久煎。(30-60分钟)
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外寒直中
清法
• 1、定义:“热者寒之”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
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3、常用分类
• 清气分热 • 清营凉血 • 清热解毒 • 清脏腑热
• 清虚热
消 法
• 1、定义: 结者散之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2.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 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 吸收较快; · 不易变质; · 节省药材; · 携带方便; ·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但药力不如汤 剂。
3.丸剂: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 形剂制成 圆形的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蜜丸、 糊丸、水丸、蜡丸、浓缩丸等。 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安宫牛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金元· 成无己
开创方论的研究方法★ 详解《伤寒论》常用方20首 8、《普济方》 61739首
明·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多的古方书★
9、《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96.000余首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
目的要求:熟悉 概念: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 要,加工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 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药物剂型。
1、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 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 体制剂。内服、含漱、外洗、熏蒸。 * 汤剂的优特点: · 吸收快; · 疗效迅速; · 运用灵活; ·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 缺点:
• 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 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二)组方原则 (三)组方变化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 药物 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 组方目的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1、增强药效 扬其特性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4、扩大治疗范围 5、消减毒副作用
• 汤、丸、散、膏、丹、片、针、冲、胶囊
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煎剂 最早应用的剂型,急、慢性疾病 内服和外用 慢性、虚弱性疾病
(四)片剂
(五)糖浆剂
(六)膏剂 内服膏:流浸膏、浸膏、煎膏(膏滋) 外用膏:软膏(药膏)、硬膏(膏药)
(七)针剂 (八)栓剂 注射剂 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直肠或阴道 坐药或塞药
•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吐法
• 1、定义:其在高者,引而越之。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 法。
• 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 实邪。
下 法
• 1、定义: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 中满者,泻之于内。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治法 指导临证应用成方和组创新方的依据 占主导地位
方剂
从属于治法,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常用治法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
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 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 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 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八法尽之。”
治法,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中医组方结 构的要求,配伍而成的处方就是方剂。
• 完善处方要素: • 1、依法处方 ; • 2、选择适当药物组方; • 3、用量;
• 4、剂型(用法)
单味中药
(单方,独参汤)
多味中药(复方,银翘散)
汤液为方 剂诞生奠 定基础
方
剂
方 剂 学
附:处方举例1、汤剂
R: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大枣5枚 生姜4片
* 服用的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 · 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 · 清热剂宜凉服。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 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 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 法。
《内经》
• • • • • • • • 《素问》: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 • • • • • 《素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损者益之 。。。。
5、颗粒剂/冲剂: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 或少量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 制剂。 感冒冲剂、小儿喘咳冲剂 * 颗粒剂的优特点: · 疗效快而稳定; ·口感好; ·体积小; ·服用、携带方便。
6、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加入 蔗糖成的液体制剂。如止咳糖浆,急支 糖浆。 优点同冲剂,尤其适用于小儿用药。
当归10g 白芍10g 香附9g 炙甘草6g 三剂 水煎服
附:处方举例 1、中成药
R:
1、归脾丸
1瓶
用法:每天3次,每次10g,饭前服
2、七叶神安片
1瓶
用法:每天3次,每次2片,饭前服
方剂学
是研究药物配伍原理和方法,方
剂的剂型、剂量、功效、主治及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 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第二节
白 扁 豆
[药性] 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气虚证 本品能补气以键 脾,兼能化湿,药 性温和,补而不滞,适用于脾虚湿 滞,食少、便溏 或泻泄。 2、暑湿吐泻 本品能键脾化湿 以和中, 性虽偏温,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 弊,故可 用于暑湿吐泻。
* 优点: 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 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 带,适于慢性病人。 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 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