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基本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配位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基本知识与原理;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渗透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正确评判重大社会课题提高化学知识素养;造就学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解决相关领域中部分基本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大学化学基础”在需要开设化学课程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化学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掌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合金的基本结构类型;了解铝合金、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超导、储氢材料的组成、类型及其应用。
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基本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分子化合物的降解反应、高分子链结构、高分子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功能高分子等材料的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了解能源与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基本掌握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能参数,几种常见化学电源的性能、结构、电池及电极反应;了解氢能源的基本知识。
了解环境问题概况与环境化学;基本掌握大气污染的原因、分类、来源、危害及其治理;基本掌握水体污染与防治;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绿色化学的概念。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38学时、理论拓展部分12学时、化学实验12学时、课程考试2学时。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材,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果。
教师应特别注重将化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术与相关领域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衣食住行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应重视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要求: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在非化学化工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兴趣。
重点: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及化学对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作用。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基本概念:状态函数、功和热、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2.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化学反应热的求算: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焓、燃烧热、键能。
3. 化学反应方向:混乱度与熵,熵变的求算,热力学第三定律与绝对熵;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ΔG求算的方法。
4. 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
5. 化学反应等温式,K与ΔG的关系。
6. 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强及温度的影响。
教学要求:1.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化学反应热的求算,掌握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焓,了解燃烧热、键能。
3. 掌握混乱度与熵、热力学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熵变的求算、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ΔG求算的方法。
4. 掌握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
5. 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K与ΔG的关系。
6. 掌握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重点:1. 状态函数、标准状态、反应进度等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化学反应热、熵变、吉布斯自由能的求算与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
3.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
难点:反应进度的理解;热力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反应活化能。
2. 速率表达的方式。
3.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浓度影响与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催化剂影响。
教学要求: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 掌握速率表达的方式。
3. 掌握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催化剂影响。
重点:1. 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反应活化能的理解。
2.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及反应级数的理解。
3. 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的理解。
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6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溶液:浓度表示的方法,溶解度原理。
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依数性的应用。
3.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电离度,盐效应及同离子效应,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4. 缓冲溶液及其应用。
5. 盐的水解:弱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弱碱盐、酸式盐及多元酸正盐的水解平衡及相关计算问题。
6.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离子积与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计算问题。
教学要求:1. 掌握溶液浓度表示的方法,溶解度概念。
2. 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应用。
3. 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电离度、缓冲溶液与其应用,基本掌握盐效应、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及其应用。
4. 掌握各类水解平衡及其计算。
5.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离子积与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及其相关的计算问题。
重点: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2.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缓冲溶液及其应用。
3. 盐的水解及其计算。
4. 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理解与计算。
难点: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理解与应用。
2. 各类盐水解的计算。
3.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理解与计算。
第4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基础(10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波粒二象性与测不准原理,描述电子运动的函数—波函数与原子轨道,薛定谔方程与波函数的求解思路,几率密度与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与取值范围。
2. 鲍林的多电子原子近似能级图,屏蔽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周期系,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分区的关系。
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元素电负性。
4. 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与本质,特征与类型。
5. 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VB法)的原理、本质、特点及类型,杂化轨道的要点、类型与空间构型及等性与不等性杂化概念,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组合原则与类型、能级图和分子轨道式,键参数,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概念。
3. 金属键理论:改性共价键理论,能带理论和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及导电体概念。
4. 分子间的作用力:偶极、偶极矩与分子间的作用力,离子极化的概念和应用,氢键的概念,氢键的类型。
教学要求:1. 基本掌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描述的方法,波函数的空间图象;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与取值范围。
2.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掌握元素周期律及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分区的关系。
3. 基本掌握元素的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元素电负性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4. 基本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本质,特征与类型。
5. 掌握共价键理论(VB法)的原理、本质、特点及类型;掌握杂化轨道的要点、类型、空间构型、等性与不等性杂化的概念。
6. 基本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组合原则与类型、能级图和分子轨道式,键参数、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键理论的概念。
7. 基本掌握偶极与偶极矩、分子间的作用力、离子极化的概念和应用;掌握氢键的概念,氢键的类型。
重点: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理解。
2. 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3. 离子键、金属键、共价键理论的理解。
4. 分子间的作用力。
5. 离子极化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1. 波粒二象性与测不准原理的理解。
2. 波函数的求解思路、几率密度与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与取值范围。
3. 鲍林多电子原子近似能级图与电子的排布,屏蔽与钻穿效应,斯莱特规则。
4. 价键理论(VB法)的要点与本质、杂化轨道与空间构型、等性与不等性杂化概念;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5章配位化学基础及应用(5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合物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3. 配位平衡:配合物稳定常数,配合平衡移动。
4. 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教学要求:1.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基本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顺反磁性、内(外)轨配合物。
3. 基本掌握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八面体能级分裂及分裂能、电子配对能、稳定化能、配体性质、高低自旋配合物、电子在分裂轨道中的排布原则、解释一些配合物的性质。
4. 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和配合平衡移动的基本理论。
5. 了解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重点: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顺反磁性、内(外)轨配合物。
3.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八面体能级分裂及分裂能、电子配对能、稳定化能、配体性质、高低自旋配合物、电子在分裂轨道中的排布原则。
4. 配合平衡。
难点: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顺反磁性、内(外)轨配合物。
2.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八面体能级分裂及分裂能、电子配对能、稳定化能、配体性质、高低自旋配合物、电子在分裂轨道中的排布原则。
第6章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5学时)教学基本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数法与电子离子法。
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原电池及其表示法,电极电势与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测定和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的关系。
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浓度、酸度、温度。
4. 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强弱,求平衡常数和溶度积常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3. 电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电解定律,分解电压与过电势。
4. 腐蚀的概念与防护的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 掌握原电池及其表示法、电极电势与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测定和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的关系、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强弱、平衡常数与电动势的关系。
3. 基本掌握电解定律、分解电压与过电势等基本概念。
4. 基本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以及几种常见腐蚀防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