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分类和作用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分类和作用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分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以及其中毒的防治。 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依据和意义。 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血管扩张药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依据和意义。
慢性心功能不全 CHF
CHF的概念
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强心苷类 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西地兰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卡托普利,氯沙坦
利尿药
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
其他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卡维洛尔 钙拮抗药:氨氯地平 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物:米力农 其他扩血管药:硝酸甘油,硝普钠
4.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窦房结自律性
↓房室传导 ↓心房ERP
与增加迷走神经活性有关
↑浦肯野纤维自律性,↓ERP
机制:抑制Na+-K+-ATP酶→细胞内K+↓→最大舒张电位 ↓(少负)→自律性↑;除极速率↓→ERP↓(地高辛 中毒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机制)
CHF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药物分类 CHF发病机理
心肌病变 心脏前、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正性肌力药物)
心输出量↓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血管收缩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激活 (ACEI)
水钠潴留、血容量↑
(β受体阻断药) 心肌1-受体下调
心肌收缩力↓ 心率↑、耗氧量↑
后负荷↑ (扩血管药)
前负荷↑
注意 强心甙负性频率作用是间接性作用 是其正性肌力作用的结果,只在病人原来心 率较快的情况下才较明显,更不是其产生疗 效的必要条件。
3. 降低心衰患者的氧耗量
? 决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
心肌收缩力
室壁张力
心肌耗氧量
心率
对于衰竭而扩大的心脏,因心室容积增大,心室壁 肌张力显著提高,加上心率代偿性加快,造成心肌 耗氧量提高。
交感神经张力
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
强心苷
↓
↓Na+, K+ ATPase
↓
Na+, K+ 交换↓
治疗量
中毒量
Cell内Na+短暂↑
C内Na+ 超负荷, 失K+
↓
↓
↓
促进Na+ - Ca2+ 交换
Ca2+超负荷 异位节律点
↓
↓
自律性↑
Na+ 外流↑,Ca2+内流↑ 迟后去极
Na+ 内流↓,Ca2+外流↓
↓
选择性直接作用心肌
加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输量
动脉供血增多 心脏排空完全
作用特点
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心脏 加强心肌收缩性
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 心肌收缩时张力提高
增加心衰患者心输出量
心衰症状被纠正
心肌缩短速率的提高
收缩期
舒张期
缩
短
足量哇巴因
收期
舒张期
速
度
半量哇巴因
生理盐水
心动周期
意义:
使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缩
心脏肥大、变形
(利尿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心室重构
静脉淤血
(ACEI,AT1拮抗药)
肺循环淤血(左心功能不全) 体循环淤血(右心功能不全)
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作用环节
正常胸片
慢性心衰——球形心
CHF治疗目标 传统目标
仅限于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现代目标
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防止并逆转心室肥厚 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特点:主要表现在心功能不全而心率加快的病例 ,对 正常心率影响小。
机制:a.治疗量强心苷通过增加心肌收缩性,提高每 搏输出量,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导致窦房结 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b. 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 敏感性。
意义: a.心率减慢可使每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相对延长, 有利于静脉血回心;b.冠脉灌注时间延长心肌供血 增加 ;c.心肌获充分休息→心功能改善。
短,舒张期相对延长
负荷(g)
有利于心肌休息,降低氧耗 量
离体心肌的负重与缩短速度之间的关系 促进静脉回流
增加心输出量
心肌收缩时张力提高
提示:
在相同值的初长度下,强心 苷能促使心肌产生更大张力
张
足量哇巴因
力
半量哇巴因
生理盐水
初长度
离体心肌的长度-张力曲线
增加心衰患者的心输出量
心衰
强心苷
心肌收缩力 每博输出量
C内[ Ca2+] i ↑
心律失常
↓
CICR
正性肌力
CICR: Calcium induced calcium release
Ca2+
Ca2+ Na+ K+ Na+
Ca2+ Ca2+ Na+ 内Ca2+释放
ATP
K+ Na+
Free Ca2+
心肌收缩
2.负性频率作用 (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强心苷类药物分类及药动学特点
地高辛(digoxin)
【Effect and Mechanisms】
对心脏的作用
• 对心肌收缩力作用 • 对心率影响 • 对心肌耗氧量影响 • 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 • 对ECG影响
对神经-内分泌作用
对血管及肾脏的作用
一、对心脏的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s)
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心心模式(洋地黄,20世纪20年代) 心肾模式(洋地黄+利尿药,40~60年代) 心循环模式(强心+利尿+扩血管药,70~80年代) 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 (受体阻断药,ACE抑制 药,AT1拮抗药,醛固酮拮抗药,90年代)
第一节 强心苷类
来源于玄参科和夹竹桃科植 物如紫花洋地黄,毛花洋地 黄,黄花夹竹桃等,故又称 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临 床常用的有地高辛(digoxin), 洋地黄毒苷(digitoxin)、毛花 苷C(cedilanide)及毒毛花苷K 。
5年内病死率达30%- 50%
CHF主要病理改变
心肌收缩力减弱
常见: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肺心病
心脏负荷增加 前负荷增加
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可致心肌收 缩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 常见:
输液速度过快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起因:心脏泵的功能降低
定义: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情况下,心脏不 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心排出量 绝对/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所需的一 种病理状态,又称超负荷心肌病
常伴有明显静脉淤血,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按发病急缓分为慢性 心衰急性发作和慢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