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四支队、新四军二师暨淮南抗日根据地(6)新四军四支队、新四军二师暨淮南抗日根据地史料集锦(6)新四军第五支队新四军第五支队是在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中诞生的一支劲旅。
她的前身是第四支队第八团、挺进团和第三游击纵队。
八团原来是鄂豫边区桐柏山红军游击队,1938年1月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
3月8日,该团全体指战员在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的率领下从河南信阳邢集出征东进抗日。
部队出发前,罗炳辉同志从武汉赶到邢集,传达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欢送八团开赴抗日前线,并发给经费5000元。
3月下旬,八团在皖西霍山县流波硐与七、九两团会合,支队司令员高敬亭亲临驻地看望了八团指战员,并讲了话。
4月,三个团由四支队首长戴季英、林维先率领进入皖中,在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展开。
1938年5月,徐州失守,皖东敌后空虚,是我军继续东进的大好时机,周恩来副主席征询了戴季英同志的意见后,要军部命令八团首先挺进皖东。
出发前,周恩来副主席发给军费500元,军衣1200套、军毯500条,电台一部,解决了八团的生活困难和通信联络问题。
9月,八团三个营都到达了肥东、巢北地区,先后同刘冲同志领导的东北流亡抗日挺进团和张恺帆、冯文华同志组织领导的巢县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巢抗)会合。
11月,部队到达全椒的大马厂,滁县曲亭等地区活动,9月起,减员严重的东北流亡抗日挺进团奉命随八团行动,并归八团指挥。
东北流亡挺进团是由在上海抗战中失散的东北军抗日官兵八、九十人组成,周副主席和叶剑英参谋长介绍他们从武汉到七里坪,归四支队领导。
6月,与巢抗合编。
不久又收编了刘子清等土杂武装。
7月,四支队决定将挺进大队更名为“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并派高志荣、时生、文明地、周利人等同志到该部工作。
该纵队司令员韦郁周,政委刘冲、政治部主任高志荣,下辖三个大队,原挺进大队为一大队,“巢抗”为二大队,刘子清部为三大队。
该纵队在全椒、含山、巢县、肥东等地,积极打击日伪军和土匪等反动武装,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一度发展成为近两千人的武装,为维护社会治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该部党的领导比较薄弱,忽视政策纪律教育,不注意巩固部队;加之对混进革命队伍的刘子清失去警惕,又不注意采纳张恺帆、冯文华同志的正确意见,在刘子清率部叛变后,部队思想混乱,大量减员。
在此情况下,冯文华大队脱离纵队单独活动,全纵队只剩下三百多人。
11月,八团接到上级情报,称“挺进团要叛变投敌东北军缪征部”,遂将该纵队全部缴械。
事后查明,该情报是国民党特务制造的假情报,当时采取的缴械措施显然是错误的。
12月,八团先后在花家集、炯炀河和夏阁袭扰敌人,打死打伤日军十余名;在龙城,打垮葛传江七百余人的土匪武装,毙伤百余人;在店埠全歼汉奸武装二百余人生擒匪首刘孟乙。
缴获洋马14匹。
1939年春节(2月19日),在巢县东山口附近痛击来犯的日寇两个大队一千余人。
我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以劣势装备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经过一天的激战,毙伤敌人一百五十多人,黄昏,敌人用骡马驮着几十具尸体仓皇撤退。
我军英勇的作战行动,受到皖东人民的赞扬,为皖东迎来了抗战的春天。
1938年11月,张云逸参谋长率领军部特务营到达江北,他先后视察了江北游击纵队和四支队。
1939年2月18日(旧历除夕)他率第三游击纵队(由江北游击纵队第二大队和军部特务营两个连,共四个营组成)、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抵达肥东梁园第八团的住地。
他向团的领导传达了党中央和军部关于东进的重要指示和组建第五支队的问题,并对连以上干部讲了话。
他对八团的领导干部说,为了贯彻执行东进战略方针,决定以八团为基础组建第五支队。
由此,张参谋长即直接指挥第五支队的作战行动。
1939年2月下旬,八团由淮南铁路东侧进至铁路西侧。
根据张参谋长的意见,将八团扩编为八团和挺进团两个团。
五、六月间,郭述申、罗炳辉先后到达皖东。
接着,以郭述申委书记,罗炳辉、周骏鸣、方毅、赵启民、林恺等同志组成中共新四军五支队委员会,以八团团部为基础组成第五支队的司、政、后机关。
八团教导队改为五支队教导队。
1939年7月1日,第五支队在路西定远藕塘附近安子集宣告正式成立,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副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方毅(后张劲夫),副主任林恺(后龙潜)。
支队下辖第八、十、十五三个团和教导队。
教导队大队长张翼翔,教导员文明地(后王敬群),后来又成立了特务营,营长李世安,教导员程启文。
1938年5月,江北指挥部和中共苏皖省委(原皖东工委)派朱绍清和胡定千率领八团二营和战地服务团一部分,跟随以方毅为书记的路东临时前委,到达津浦路东进行战略侦察,负责侦察敌情,联络地方党委,了解敌情社情。
完成预定任务后,第五支队党委听取了方毅同志的汇报,研究了东进的部署。
7月,派八团三营为先遣队,同路东工委书记李世农和一部分民运工作同志一起进入路东。
路东地区除了来安、盱眙两县仍由国民党政权控制以外,其它各县城和大城市都已被日军占领。
五支队进入路东后,将该地区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兵五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八团三营在来安、滁县,一营、二营在天长、扬州,十团在盱眙、嘉山,十五团在仪征、六合,支队部和直属队在半塔集一带。
各级领导机关和政治部门积极进行宣传群众的工作,扩大部队的政治影响;进行统战工作;配合路东党委,建立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活动。
部队则不断打击敌人,保护群众的利益,发展地方武装。
9月3日,滁县的日伪军三百多人,想趁我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我八团三营,切断我路东和路西的联系,逼迫我五支队退回路西。
为了保卫路东地区,我支队决定趁敌刚刚占领来安县城,先机制敌,围攻来安。
罗炳辉司令员率领部队和敌人激战三日,毙伤敌百余名,迫敌仓皇逃窜。
我军胜利收复来安城。
11月22日,日军一部和伪军王国六一部共四百多人,再次占领来安,另一部日军埋伏在距县城十多里路的八石山,准备伏击我军。
我部出奇制胜,绕过八石山,直逼县城,一部潜入城内,先歼日伪军一部,接着又在城外痛击从八石山来援的敌军。
日伪军弃城而逃,我军二次收复来安县城。
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少佐指挥官以下二百余名。
同月,我十团在嘉山大小公司痛击从明光出犯的日军,歼敌数十名。
我军在积极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取缔了各地为日军维持治安、通风报信的“维持会”,不断缩小“伪化”地区,我党我军威望大增,路东地区的蓬勃抗日局面已经形成。
由于受到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支队对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的认识不足,放手发动群众不够,特别是没有以我为主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国民党桂系顽固派控制的安徽省省政府和21集团军,先后派遣行署专员,主任和桂系军队明目张胆地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到我军活动地区恢复旧政权,收编游杂武装,扶植反动势力,迫害抗日军民,甚至将我“巢抗”一个连缴枪。
我军抗日活动处处受到掣肘,处境更加艰难。
加之苏北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派其33师、独六旅、收编的秦庆霖常备旅等部一万多人进入淮河两岸和路东地区,企图和路西的桂军配合,将我军挤出皖东或将我军消灭在皖东境内,我军处境十分严峻。
11月底,刘少奇同志到达皖东后,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必须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放手发动群众,猛烈扩大军队,迅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要求部队在积极打击日伪军,消灭汉奸土匪武装的同时,加速做好对付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准备,树立敢于反摩擦的思想。
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第五支队在江北指挥的领导下,一方面迅速抽调大批干部,在路东各地进行扩军工作;另一方面同敌伪进行坚决的斗争。
从1939年12月到1940年2月,共组织起七个游击大队,十三个游击大队。
这些游击队经过短期训练,大多都编入了主力部队。
短短三个月,全支队由2000多人发展到6000多人。
1940年1月,八团与江南指挥部所属的苏皖支队在六合县竹镇会师。
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在秦栏镇连续击退六合、天长出犯的伪军,歼其两个中队。
在天长、六合交界处的横山反击日伪军的合击,毙伤日军100名、伪军200名,俘虏日军两名。
我军对日伪军作战的胜利,振奋了路东各县群众的抗日情绪,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
3月初,桂顽138师一个团和第十、第十二游击纵队等部向我路西地区发动进攻,4日,我四支队发动反击,进攻大桥的桂顽部队大部被歼,我毙伤俘敌支队副司以下一千多人。
7日,增援路西的五支队主力和苏皖支队,在罗炳辉和陶勇司令员的率领下,在滁县施家集全歼滁县保安团近千人,缴获机枪19挺,步枪九百多支,并在管家坝击溃顽军一个营。
接着,配合四支队七团,在八斗岭击溃向我进攻的桂顽138师一个营。
韩顽为了配合路西桂系顽军向我军的进攻,乘机消灭我路东的部队,以其主力117师、独六旅和常备第十旅,秦庆霖常备旅、六合常备团等十个团一万多人的兵力突然向我路东进攻。
3月21日,敌人分三路大举进攻半塔集,半塔集是我五支队领导机关和附近留守部队驻地。
当时,我五支队在路东只有十团(两个营),十五团一个营(两个连),八团一个连,支队教导大队,特务营和新编的游击队,共2400多人,其中半数以上战士没有打过仗。
面对数倍的敌军,我军全体指战员毫无畏惧,在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同志指挥下,坚决执行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的命令,固守待援,积极防御,以顽强的战斗,抗击了敌军的疯狂进攻。
半塔集的教导大队和外围的部队密切配合,坚守半塔集七昼夜,击退了顽军十几次疯狂进攻。
我江南指挥部所属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奉陈毅的电令,率四个营驰援路东,于27日进至叉涧以南地区,对进攻半塔集的顽军侧后形成威胁。
我在路西作战的五支队主力、苏皖支队和四支队七团取得反顽作战胜利后,在张云逸、罗炳辉率领下,兼程东援,于27日赶到半塔集西南张山集一带,从而造成对顽军的夹击之势。
由于韩顽部队进攻受挫,我军增援部队赶到,韩顽部队遂于29日由进攻转为撤退,我军分数路勇猛追击,直抵三河岸边,顽军逃过三河,形成隔河相对之势。
半塔集反顽作战,历时十天,共歼韩顽三千余人,路东的顽固政权全部瓦解,国民党顽固派在皖东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至此彻底破产。
路西、路东反顽作战是我军在华中地区首次大规模反顽作战,坚守半塔集是这次作战获得全胜的关键一仗,为我军以后进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固守待援的作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例。
叶飞同志后来说:“苏中的郭村战斗,先坚守后反击,是受了半塔集守备战的启示。
” 陈毅同志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他们都高度评价了半塔集战斗。
为了便于领导淮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4月初,刘少奇同志即率领中原局机关由津浦路西转移至路东半塔集附近的大田郢。
江北指挥部随即也转移至这里。
少奇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