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预压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通过对移动模架的预压,模拟箱梁浇筑荷载,测试移动模架的变形,与设计相比较,并根据变形设置预拱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管区MZ900S型上承式移动模架造桥机预压作业。
3、技术质量标准《客运专线铁路简支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技术指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内部资料)郑州华中《MZ900S型移动模架造桥机使用说明书》4、预压荷载计算移动模架预压范围为梁中28m,根据《客运专线铁路简支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技术指南》预压配重= 箱梁重的1.1倍 + 内模重,下面以宽度13.0m 32m标准箱梁为例进行计算。
○1跨中23.6米段内模总重:44.12 t,跨中内模周长为10.4米4000跨中截面Ⅰ-ⅠS2=1.93m2S3=2.74m2S1=1.20m221001200130005740S2=1.93m2S1=1.20m2如上图所示:跨中箱梁砼面积:S1=1.2m2、S2=1.93 m2 、S3=2.74 m2,则砼重为:W1=1.2*2.65=3.18t/m ,W2=1.93*2.65=5.1145t/m W3=2.74*2.65=7.261t/m预压重为:单侧翼缘板G1=3.18*23.6*1.1=82.55t,单侧腹板G2=5.1145*23.6*1.1+44.12*23.6/32.6*3.18/10.4=142.54t , 底板、底板G3=7.261*23.6*1.1+44.12*23.6/32.6*4.04/10.4=200.9t○2端部2.2米(除去端顶散模部分) 如上图所示:跨中箱梁砼面积:S1=1.2m 2、S2=2.736 m 2 、S3=3.92m 2,端部截面Ⅲ-ⅢS3=3.92m2S1=1.20m2S2=2.736m24000S2=2.736m2S1=1.20m2则砼重为:W1=1.2*2.65=3.18t/m,W2=2.736*2.65=7.2504t/mW3=3.92*2.65=10.388t/m预压重为:单侧翼缘板G1=3.18*2.2*1.1=7.7t,单侧腹板G2=7.2504*2.2*1.1+44.12*2.2/32.6*3.2/10.4=18.46t,底板、底板G3=10.388*2.2*1.1+44.12*2.2/32.6*4/10.4=26.28t 移动模架总压重为:808.28t5、预压步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压重载荷为810吨。
用压重物(袋装沙子)模拟混凝土箱梁的重量分布,分50%、80%、100%三级进行加载试验,每次加载测量各测点的标高值。
用预压前、预压期、稳定期、卸载后的标高观测值,算出模架总扰度值(预压前-稳定期),计算弹性变形量(卸载后-稳定期)和非弹性变形量(预压前-卸载后)。
a、堆载试验纵向记录观测布点按下图进行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堆载试验横向记录观测布点按下图进行⑪⑫⑬⑭C、堆载试验数据记录表在堆载试验开始前,对各个观测点进行初读数并记录:(a).主梁变形观测数据单位:mm注:(主梁纵向记录观测布点同挑梁设计位置对应)(b).底模架、侧模架变形观测数据单位:mm堆载试验数据记录表单位:mm①在堆载过程中每天安排一次读数,并确保堆载结束有一次观测数据;②在堆载结束后持载连续观测三天并记录;③当造桥机沉降达到稳定,观测值变化不大可以进行卸载。
卸载后再进行一次读数。
6、施工预拱度的设置箱梁施工标高与线形控制的关键是预拱度的设置。
第一套模架采取预压测定系统变形值。
通过预压:①检验系统各构件受力后的安全性,②测定系统结构的弹性与非弹性变形值,为确定施工预拱度提供依据。
模架拼装完成后,先预调模板的标高,在箱梁的纵向设置10个横断面,每个横断面上设4个观测点,模板顶底的两侧边各设两个观测点。
初始标高为H0,采用砂袋或砼预制块对模架进行预压,压载时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对模架进行预压,达到梁体自重及人员机具重量和时,对观测点标进行测量,当沉降稳定后,记录观测点的标高为H1,卸载完成后观测点的标高为H2。
加载,卸载完成后计算模架的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用公式表达为:非弹性变形δ1=H0-H2弹性变形δ2=H2-H1以后各孔不进行预压,预留拱度值:δ=δ0+δ1+δ 2预压后预留拱度值δ=δ0+δ 2立模标高=h+δ(h为设计标高)δ0-----------为设计反拱值。
分析确定跨中反拱数值(f拱)后,按二次抛物线计算各点,预设拱值,反拱度曲线方程如下:取左支点为坐标原点如下图示,跨长为L,主梁跨中失高为f 拱, 则曲线方程为:y=-4f 拱x(L-x)/L 27、注意事项 (1)、预压前应对前、后各主支腿与主梁的连接螺栓再做一次检查。
(2)、预压物的重量及其分布应尽量模拟混凝土梁体荷载分布,具体所用预压物和重量分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确定吊装预压物进入模板的通道。
(4)、预压应采用分级分层对称加载,禁止在某处集中堆载。
(5)、若预压物从主梁、连接系、挑梁之间的空挡中进入模板, 要在主梁上安排指挥人员,以协调地面、模板内人员,吊车司机的工作。
(6)、加载时模板内不宜有其他人员走动,若有人通过,一定要提醒其注意避让头顶空中的吊装物。
(7)、加载时应在设备上设安全员一名,随时督导安全问题。
(8)、加载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前支腿下面的支垫、前支腿立柱有无异常现象。
(9)、卸载时也要分层对称卸载。
(10)、预压实测弹性变形与设计理论计算值对比进行分析,对超过理论值10%以上的数值,应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yO移动模架施工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通过对移动模架施工全过程的控制,确保原位现浇箱梁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规范和验收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管区内所有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的梁部工程。
3、职责分工工程部针对本工程特点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控制要素和工序工艺流程,项目总工批准,工程部长负责现场技术交底并检查落实。
办公室根据工序要求,组织对技术人员、技术工种等到进行组织教育、培训、考核。
现场负责人对作业人员、设备配置以及过程控制负责。
质检和试验部门根据规范及工艺细则进行工序检验和试验。
物设部对使用的机电设备负责,并制定机械设备操作及维护细则,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4、技术质量标准郑州华中《MZ900S型移动模架造桥机使用说明书》《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简支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技术指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内部资料)5、移动模架原位现浇简支梁施工原理移动模架利用桥梁端部、承台和桥墩安装支腿,支腿支撑主梁系统,外模及模架吊挂在主梁系统上,整个模架系统形成一个可以纵向移动的桥梁制造平台,模板系统与主梁联为一体,在桥轴线处可分合,完成桥梁施工后,移动模架横向分离,纵向前移过孔到达下一施工位,横向合拢再次形成平台,如此反复进行梁片浇筑施工。
6、移动模架原位现浇简支梁设备6.1制梁速度正常生产时达20天/孔。
移动模架的施工各工序时间为:底、腹板钢筋绑扎时间为2天,内、端模支立2天,顶板钢筋绑扎1.5天,混凝土浇筑0.5天,养生5天至80%强度,初张拉1天,拆内、端模1天,养生3天,终张拉1天,移动模架移位2天,预留1天不可抗因素。
6.2劳动力组织6.2.1、移动模架操作组6.2.2钢筋、混凝土班组钢筋班组安排劳动力35人,混凝土班组安排劳动力24人,模板组人员含在移动模架操作组内。
7、移动模架原位现浇简支梁工艺流程图7.1施工工艺框图7.2施工工艺说明及措施制梁时,左右两组外模通过底模桁架横向连接螺栓对拉合拢。
底模通过螺栓在底模桁架上,侧模通过吊挂匡架吊挂在主梁上。
当造桥机过墩时,解开底模横向连接螺栓,左右两组外模通过横移千斤顶向两侧横向打开。
(1)施工准备:在桥台尾顺桥方向清理拼装场地,或通过支架现浇两孔箱梁作为拼装场地。
在拼装场地上根据设计图纸用贝雷片搭设临时支墩。
(2)拼装方法:主梁采用2台50t吊车在抬尾或箱梁上进行拼装。
(3)荷载试验:计算模板的预拱度,并模拟浇注混凝土顺序进行造桥机的荷载试验,获取拱度设置试验数据,对预拱度进行调整。
(4)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步骤造桥机前支腿支于前墩墩顶上,而后支点支撑在已浇注箱梁端部。
MZ900S型移动模架施工工艺流程图a箱梁张拉完毕,拆除墩顶散模及墩顶处侧模对拉设施;b拆除吊杆、底模及侧模纵横向连结螺栓,拆除模架横向对接螺栓;c辅助支腿油缸伸出与桥面顶紧,后支腿油缸收回脱空并吊挂前移至指定位置;d辅助支腿及支腿支承油缸胃回脱空,整机下降0.27m;e底模架横移开启并监时锁定,准备第一次前移过孔。
f启动造桥机纵向移动机构,整机前移10.7m停止(24m梁施工为2.7m);g造桥机后支腿油缸伸出与主梁转换支点牛腿顶紧,解除前支腿与墩顶间锁定;h后支腿油缸伸出顶升0.1m,前支腿脱空,准备吊挂前移。
i辅助支腿与桥面竖向预应力筋或桥面预留吊杆孔锁定;j前支腿脱空后吊挂前移至前墩顶指定位置安装,并将立柱与墩顶临时斜拉杆张紧,与墩顶预埋件间锁定,经检查确认无误后,后支腿油缸收回,准备第二次前移过孔。
k启动造桥机纵移机构,整机前移22m后到位;l横移关闭底模架,连结左右模架间连结螺栓;m前后支腿油缸顶升0.27m至工作状态并锁定;n安装吊杆并调整,模板测量并调整,拆除前支腿立柱临时斜拉杆;o绑扎底板、腹板钢筋及预应力筋;p安装拆装式内模完毕;r绑扎顶板钢筋及预应力筋:s对称浇筑箱梁混凝土并养生;t混凝土养生至张拉强度,进行预应力张拉作业。
8、安全注意事项(1)遇8级及以上大风时,停止混凝土浇注作业;风力大于6级,造桥机不得过孔移位走行,各构件应处于锁定牢固状态。
(2)前后支腿工作时,必须将底面与梁面预埋件锚固锁定,并指定专职人员检查确认无误后,才允许进入下一工序。
(3)所有钢筋绑扎完毕后,应指派专职人员重新对所有吊杆的连接状态予以复检、拧紧,并检查钢筋绑扎完毕后各吊杆的标高值,与理论计算值间偏差值应控制在±3mm以内为准,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4)移动模架的底模应设置预拱度。
此预拱度应计入造桥机主梁作用后的弹性变形影响。
弹性变形应根据混凝土实际容重计算并结合负载试验数据修正后得出。
(5)移动模架制梁的活动支座安装,应根据温度变化和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来调正上下座板的相对位置外,还应计入设计单位提供的梁体混凝土在预应力作用下梁长的压缩量。
并符合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6)混凝土浇注顺序尽量由前端向后端施工,并保证左右两侧腹板及翼缘混凝土对称下料,偏载不大于5%,以保证主梁结构受力均匀,变形一致,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