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起初它是几何学的一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 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 变形,但不许割断和粘合)。
现在已发展成为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
拓扑学应用实例
前面所提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 左手套能否在空间掉转位置后变成右手套? 一条车胎能否从里朝外的把他翻转过来? 一只有把的茶杯与救生圈更相似,还是与花瓶更相
互相衔接的两两不同的一串“弧”称为“路”。路中弧的端 点称为路的“顶点”。如果起点与终点相同称为“闭路”。 如果闭路的顶点又不相同,称为“圈”。如下所示:
路
闭路
圈
网络与一笔画问题
于是我们可以给出一笔画的理论叙述。
“一笔画”问题相当于给定一个网络。问: “有没有可能把所有的弧排成一条路”。
如果一个网络的全部弧可以排成一条路,那 么我们称这个网络为一个一笔画。
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上的一面涂抹,最后 把整个纸圈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 这个纸圈应该怎样粘? 如果是纸条的首尾相粘做成的纸圈有两个面,势必要涂完一 个面再重新涂另一个面,不符合涂抹的要求。 能不能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封闭曲线做边界的纸圈?
莫比乌斯带的发现
对于这样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数百年间,曾有许多科 学家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德国的数学 家莫比乌斯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他长时间专心思索、试验, 也毫无结果。
当地的市民正从事一项非常有趣的消遣活动。这项有趣的消 遣活动是在星期六作一次走过所有七座桥的散步,每座桥只 能经过一次而多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试验,但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
而利用普通数学知识,每座桥均走一次,那这七座桥所有的 走法一共有5040种,而这么多情况,要一一试验,这将会是 很大的工作量。
多笔画定理:设G是一个有2n个奇顶点的连通网络, n>1. 那么G中的全部弧可以排成n条路,而且至少n 条路。
最短邮递路线问题
一个邮递员送信,每次都要走遍他所负责的投递范 围的每一条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问:他沿 怎样路线走,所走路程最短?
最理想的路线是,从邮局出发,走遍所有的街道, 但每条街只走一次,最后回到邮局。
不可思议的拓扑变换
哈里发招女婿
相传古波斯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 姑娘的智慧和美貌使得许多聪明英俊的小伙子为之倾倒。
哈里发决定从中挑选一位才智超群的青年为女婿。于是想出 一道题目,声明说谁能解出这道题,便将女儿嫁给他。
题目是这样的:用线将下图写有相同数字的小圆圈连接起来, 但所有的线不相交。
这是一个象球面那样封闭的(也就是说没有边)曲面,但是它却只有一个面。 在图片上我们看到,克莱因瓶的确就象是一个瓶子。但是它没有瓶底,它的瓶 颈被拉长,然后似乎是穿过了瓶壁,最后瓶颈和瓶底圈连在了一起。
如果瓶颈不穿过瓶壁而从另一边和瓶底圈相连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轮胎面。 我们可以说一个球有两个面——外面和内面,如果一只蚂蚁在一个球的外表面
或者2块以上。就不是单连通的。这是著名的四色猜想。 平面上不可能有两两相连的5个区域。
区域一笔画----七色定理
在一个轮胎状的表面,7个或者7个以下的区域可以构成两两 相连的区域。可以“一笔划”。把下图(上下对折以后,再 左右对折,形成一个轮胎状,7个区域两两相连 两两相连的 区域可以不经过其它区域到达任何一个区域。
似? 光盘和圆柱面是否一样?
拓扑的一些重要思想
“内部”与“外部”,是拓扑学中很重要的一组概 念。
A
A
A
不可思议的拓扑变换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以他丰富 的想象力及抽象的思维能力,提出下图的两 个物体是等价(同胚)的,也就是说,您可以 从其中一个开始,经由拓扑变换得出另一个, 您认为可能吗?
但现实中,这种路线往往不存在,需要考虑多笔画 问题。而且在一笔画问题中,还需考虑路线长短问 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姜伯驹院士写的《一笔画与 邮递路线问题》。
区域一笔画----四色定理
两两相连区域可一笔画。 在平面中,4个或者4个以下的区域可以构成两两相连的区域,
可以一笔画。 每个区域必须是单连通的,就是一个区域不能够是分成2块
有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涨了,便到野外去散步。 新鲜的空气,清凉的风,使他顿时感到轻松舒适,但他头脑 里仍然只有那个尚未找到的圈儿。
一片片肥大的玉米叶子,在他眼里变成了“绿色的纸条儿”, 他不由自主地蹲下去,摆弄着、观察着。叶子弯曲着耸拉下 来,有许多扭成半圆形的,他随便撕下一片,顺着叶子自然 扭的方向对接成一个圆圈儿,他惊喜地发现,这“绿色的圆 圈儿”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圆圈。
网络的“连通性”
如果一个网络的任意两个顶点都可以用一条 路连接起来,则称该网络是连通的;否则称 为不连通的。
如果以某个顶点为端点的弧的个数是奇数, 该顶点就称为奇顶点;否则称为偶顶点。没 有奇顶点的网络称为偶网络。
命题:网络的奇顶点个数必定是偶数。
一笔画的充要条件
一笔画定理:一个网络是一笔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它是连通的并且奇顶点的个数是0或者2. 当奇顶点 的个数为0时,则该一笔画为一条闭路。
论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讨论长短大小的几何分支,一直被人们 热心地研究着。但是还有一个至今几乎完全没有探索过的分支,莱 布尼兹最先提到它,称之“位置几何学”。这个几何分支只讨论与 位置有关的关系,研究位置的性质。它不考虑长短大小,也不涉及 量的计算。但至今未有过令人满意的定义,来刻画这门位置几何学 的课题和方法。”
七桥问题的历史贡献
欧拉的这个考虑非常重要,也非常巧妙,它正表明了数学家处理实 际问题的独特之处——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合适的“数学模型”。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数学模型方法”。
这并不需要运用多么深奥的理论,但想到这一点,却是解决难题的 关键。
1736年,欧拉在交给彼得堡科学院的《哥尼斯堡7座桥》的论文报 告中,阐述了他中,阐述了他的解题方法。
莫比乌斯带的发现
莫比乌斯回到办公室,裁出纸条,把纸的一端扭转180°, 再将一端的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只有一个面 的纸圈儿。
圆圈做成后,莫比乌斯捉了一只小甲虫,放在上面让它爬。 结果,小甲虫不翻越任何边界就爬遍了圆圈儿的所有部分。 莫比乌斯激动地说:“公正的小甲虫,你无可辩驳地证明了 这个圈儿只有一个面。” 麦比乌斯圈就这样被发现了。
1
3
2
2
3
1
1
3
2
2
3
1
平面欧拉公式
用数学方法可以证明,无论你用什么绳索织 一片网,无论你织一片多大的网,它的结点 数(V),网眼数(F),边数(E)都必定适合下面 的公式:
V + F– E = 1
多面体欧拉公式
利用拓扑思想,容易证明。
挖个洞,撕成平面
V + F– E =2
一个故事
数学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曾提出,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
三、拓扑学(Topology)
拓扑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 中文名称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的音译。Topology原 意为地貌,于19世纪中期由科学家引入,当时主要研究的是 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
发展至今,拓扑学主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 质和不变量。 拓扑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分支。
做几个简单的实验,就会发现“麦比乌斯圈”有许多让我们 感到惊奇而有趣的结果。弄好一个圈,粘好,绕一圈后可以发 现,另一个面的入口被堵住了,原理就是这样啊.
莫比乌斯带
如下图所示,称为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
如下图所示,称为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与艺术、科技
麦比乌斯带为很多艺术家提供了灵感,比如美术家艾雪就是一个利用这个 结构在他木刻画作品里面的人,最著名的就是麦比乌斯二代,图画中表现 一些蚂蚁在麦比乌斯带上面爬行。
克莱茵瓶
温莎斜屋
如何脱困
1736年,在经过一年的研究之后,29岁的欧拉提交 了《哥尼斯堡七桥》的论文,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
同时开创了数学新分支---图论以及拓扑学。
欧拉解题方法
在论文中,欧拉将七桥问题抽象出来,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 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并由此得到了如图一 样的几何图形。 若我们分别用A、B、C、D四个点表示为哥 尼斯堡的四个区域。这样著名的“七桥问题”便转化为是否 能够用一笔不重复的画出过此七条线的问题了。
欧拉的研究开创了数学上的新分支――拓扑学。
二、一笔画问题
所谓一笔画即是:不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笔 不离纸”一笔画成。
或者说:是指每条线都必须画出,且每条直线只能 画一次,不能重复。
网络
我们先定义一些概念。
一个图形由有限条“线段”(未必是直线)构成,每条线段 都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且互不相交。我们把这种图称为“网 络”,“线段”称为网络中的“弧”,弧的端点称为顶点。
在美国匹兹堡著名肯尼森林游乐园里,就有一部“加强版”的云霄飞 车——它的轨道是一个麦比乌斯圈。乘客在轨道的两面上飞驰。
麦比乌斯圈循环往复的几何特征,蕴含着永恒、无限的意义,因此常被 用于各类标志设计。微处理厂商Power Architecture的商标就是一条麦 比乌斯圈,甚至垃圾回收标志也是由麦比乌斯圈变化而来。
但怎么才能找到成功走过每座桥而不重复的路线呢?因而形 成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求救欧拉
1735年,有几名大学生写信给当时正在俄罗斯的彼 得斯堡科学院任职的天才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解 决这一问题。
欧拉在亲自观察了哥尼斯堡七桥后,认真思考走法, 但始终没能成功,于是他怀疑七桥问题是不是原本 就无解呢?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拓扑学
一、七桥问题Seven Bridges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