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理论(课件)

太极拳理论(课件)


内家拳术,后流传至陕西、山西一带。至明中叶, 陕西人王宗造诣最高。温州陈州同受业于王宗,内家拳 于是又流传于温州。明嘉靖间,张松溪最著。张松溪传 徒三四人,其最著者为宁单 思南。单思南传王来咸。王来咸传黄百家。是为内家拳 的南派一系。
太极拳理论基础
1、什么是“太极”
“太极”一词,首先从字义上我们就可以感受的到它的 宏大、博深。
“太”字在辞海(1979年版)中的释义为:“过于、 极大、至高、很”,也就是至大、至高、至极的意思。而 “极”字在这里的释义为:“房屋最高处的正梁、顶点、 达到最大限度、准则”。很显然,从字面看“太极”应该 理解为:“是一种极致,是一种规则”。当然,极致莫过 于宇宙,“大至无外,小至无内”。所以,在这里我认为 “太极”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规律”。
此图的含意是: “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 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 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 有阴也。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详 活泼,妙趣自然。”

东西
西
南南东北南西北北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八卦
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四象
阳▅▅▅▅▅▅▅阴
两仪
太极变化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阴和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阴阳中可以再分阴阳,变化中还能再生变化……。 从至大到极微,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处处皆太极。
根据近代不同学者的考证,太极拳的形成有唐朝 许宣平、六朝韩拱月、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 代陈王廷和王宗岳所创等几种不同说法,具体由于时 间的久远和文字记载的缺失,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但 太极拳是综合吸收历代象形拳法,结合古代中医经络 学的导引、吐纳、静摄和道教中的阴阳、八卦及其五 行学说创立是无庸置疑的。所以太极拳从萌生到完善 决不可能是那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由小至大, 海纳百川,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弱胜刚强、以 小打大、以四两拨千斤的绝妙技艺。
用太极命名拳法,即表明太极拳 理与天地万物之理是相同的,充满了 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的变化。
太极拳特别讲究阴阳互化、刚柔 相济、动静相倚。
太极拳的根本要义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阴和阳 相辅相生,既相互对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融合、相互 转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太极拳特别讲究阴阳互化 、刚柔相济、动静相倚。使太极拳成为一种以柔弱胜刚 强、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的绝妙技艺。
所以,阴阳是太极拳的根本,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 的,阴阳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变化中还可以再生变化。 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1、太极拳形成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 更好的强身健体,抵御外来的侵略和伤害,而创造的 一个优良拳种。特别是宋明时期《理学》的创立,使 得阴阳辩证的太极思维、太极思想成为为中国人观察 宇宙、认识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太极拳的形 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内家拳阶段: 据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所撰《王征 南墓志铭》记载:内家拳大约始自宋代。传张三峰为武 当丹士,深谙道家养生功法,并精通拳术。他观察少林 拳,勇猛刚健,迅捷有力,然以道家刚柔之理以观,其 势固不可挡,而其末可乘。他总结先人经验,探索攻守 玄机,将太极思维、太极思想融入拳术,开创了一派“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功法。因其招法内敛,形不外 露,不主于搏人,有别于少林和其他拳术,被后人称为 “内家拳”。
这也说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存在着阴与阳的相互对 立、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这种阴阳相济,互化互生 的规律,也就是宇宙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太极就是宇宙的规律。充满宇宙任何地方, 大则无外,小则无内。阴阳互化的对立统一是太极的 根本。
2、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以 松柔沉静、连绵不断、行云流水、粘黏连随为表现 形式,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 退、顾、盼、定为技击基础,以引进落空,借力打 人,以小力胜大力为技击特色,在太极阴阳理论的 指导下,融合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兵法、导 引术、吐纳术等多种理论,而创建的一种融技击、 健身、养生于一体的拳术。
第二、十三势阶段:
内家拳在北方,由山西人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逐 渐形成了“十三势”。
十三势是内家拳在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一套拳 法。它继承了内家拳“以静制动”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了“ 以柔克刚”的战术运用;形成了十三字技法内容,即掤、捋、挤 、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奠定了十三势的 基础;在结构上,既可单势练习,也可势势相连,形成了拳术套 路,构成了“长拳”规模,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连绵不断; 在练法上,产生了两人间进行攻守的“打手”“推手”对练模式 ;在理论上,留传下《王宗岳拳论》《十三势歌》《打手歌》等 理论篇章,有了明确的“十三势”名称,其对“十三势”名称由 来的释文是:“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南宋的朱熹就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北宋张载则进一步说:“一物两体,气也。”
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太极就 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所以太极就是宇宙至理。
“太极”一词最早来自于《周易》,其《系辞·上》 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
两仪——阴和阳 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在太极拳的第一部经典理论著作《老三本》中,武 式太极第二代宗师李亦畬的《探太极之源》是这样说的 :“予阅聊斋十四卷,李超武技传,浅识此技始末。王 渔洋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 三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 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 征南其最著,鄞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 僧也。” 据此,结合《清史稿》等历史著作,可推演 出太极拳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