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时年四十二岁。

在职期间,为政清,廉,治法简易,吏民悦服拥戴。

后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

传说他曾斩蛟为民除灾。

据传: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

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

后人将其尊为净明道始祖。

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

传称: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等书。

四、吴猛吴猛晋代道士。

字世云。

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

仕吴为西安令。

性至孝。

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

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

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

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

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

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行于世。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

宅号“紫云府”。

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

五、魏华存魏华存(252--334) 晋代女道士。

字贤安。

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

司徒魏舒之女。

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

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

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

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

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

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

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

《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六、鲍靓鲍靓,晋代道教徒。

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

汉司徒鲍宣之后。

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

”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

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

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

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

曾与许谧往还。

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

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

享年百余岁。

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

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

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七、葛洪葛洪(283—363)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

字雅川,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三国方士葛玄的从孙。

他性情沉静,喜好长生道术,曾经拜郑隐为师,得受内修炼丹法。

咸和(326—334年)初年,任官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因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赐爵关内侯。

闻知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于是上书求为句漏(今广西北流县)令。

向南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所留,便在罗浮山居住下来,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

他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

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他的著作十余种。

八、许谧许谧(305--376)东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一名穆,字思玄。

许迈第五弟。

年少知名,博学有才章,儒雅清素,与时贤多所交往。

少仕郡主簿功曹吏,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为尚书郎,官至散骑常侍。

其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行上道,后归隐茅山。

太元元年逝世(376),享年七十二。

梁高祖为其别立祠真馆,本宅立为宗阳观,后改名紫阳观。

宋宣和间敕封为“太元广德真人”。

道教中尊为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师。

(《真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一)九、杨羲杨羲(330—386)东晋时吴人,后居句容(今属江苏),字羲和。

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

及长,性渊懿沈厚。

与许迈、许谧交往甚密。

许谧荐之相王(即晋简文帝),用为公府舍人。

简文帝登位后,不复出。

《真诰》、《清微仙谱》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

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黄制虎豹符》;六年(350)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大量道经秘笈。

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十、寇谦之寇谦之(365—448)北魏道士。

字辅真。

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

自称是东汉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孙。

早年倾心慕道,修习张鲁道术,但未成功。

后来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载,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决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

八年老君的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424—428)中,寇谦之亲赴魏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在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延(435—440)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封寇谦之为国师。

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学的“五常”观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十一、陆静修陆修静(406—477)南朝刘宋道士。

字元德。

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

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

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图谶等也感兴趣。

成名后,尤好清静养生之道术,于是离家到云梦山隐居修道。

后来遍游天下名山,寻访仙踪,广搜道书,其足迹曾南至九嶷、罗浮诸山,西至巴蜀的青城、峨嵋诸山。

元嘉三十年(453),他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他入宫讲道。

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大明五年(461)在庐山东南建立道观,隐居修道。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应诏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

在此期间,他将长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

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经总目。

后来《道藏》中“三洞”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陆修静主张修道应当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因此他编撰了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使道教仪礼初步统一和完备。

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

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谧为“简寂先生”,他以前在庐山的旧居称为“简寂观”。

北宋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

十二、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士族出身。

十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

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

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

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他坚不出山。

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他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

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

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本)。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

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

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