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东汉末年致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政治

轮东汉末年致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政治

论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道教与政治学生姓名刘晓英指导教师黄修明内容提要: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政治思想丰富严整而且影响深远。

从诞生之时起,道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统治者所利用,以维护统治,又为被统治者作为推翻旧政权的精神旗帜。

从张陵创教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为止,属于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道教从民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渐分化并向上层官方化方向发展,使其与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的民间早期道教逐步被改造,并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

魏晋南北朝之前,道教在东汉后期迅速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团体,这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潮。

汉末黄巾起义因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汉中张鲁政权也因投降曹操而归于覆亡,使道教遭到沉重打击。

进入魏晋后,统治阶级对民间的宗教活动严令禁止,遏制了民间道教组织迅速发展的势头。

在民间道教的活动受到遏制的同时,适合魏晋门阀统治阶级利益的神仙道教却在兴起。

关键词:东汉魏晋道教政治On the relationship of Daoism and PoliticsAbstract:Daoism,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mplies influence.From the very beginning,Daoism is a sword of two blades,one serves the rules while the other serves the rules.Till the wound teache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ts starting , arriving at Wei Jin from Zhang Ling , belong to T aoist establishing and reform a period. Han Zhong the Zhang Lu regime also because of surrendering Cao Cao but attribute to fall , make T aoism meet with a heavy blow. Enter Wei Shanxi Province the queen , face to face popular ruling class religion activity adjure forbid, tendency having kept popular prompt T aoism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in limits. Accept the at the same time keeping within limits in among the people T aoist acti vity , be suitable to Wei Shanxi Province powerful family ruling class benefit supernatural being T aoism is on the rise but.Key words:Eastern Han Wei-Jin Daoism Politics目录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1)(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 (1)(二)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2)二、原始道教和民间道教的社会反叛性 (2)(一)西蜀五斗米道及其政教合一政权 (3)(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4)(三)陈瑞、李特起义 (4)三、道教对封建政治权力的理论攀附 (5)(一)魏晋时期道教两极化的政治内涵 (5)(二)南北朝道教改革的政治目的 (6)四、结语 (7)主要参考文献 (8)论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道教与政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各自都有漫长的历史。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也有其长期发展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神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尊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做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便成为它的思想渊源之一。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仙道、黄老道的某些思想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

从张陵创教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为止,属于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民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步被改造、并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

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汉代的历史产物。

汉代是宗教蓬勃兴起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诞生,佛教传入,都在汉代。

这长期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儒释道三教陆续出现在汉代社会,绝不是偶然的。

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迫切需要,并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气候和土壤。

就道教来说,当时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与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逐步合流,则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可以简述如下:第一,来源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它们都是道教滋生的温床。

先民崇拜神灵,是为了祈福免祸。

但神灵奥秘难识,祭神要讲究方式,不是人人都能与神打交道。

于是有巫祝出来以宗教为职业,专业负责官方或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掌管神与人之间的交通,用种种手段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解灾。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思想与方士方术。

道教的神仙不同于一般鬼神,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灵,而是现实活人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

神仙的最大特点是,其一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老,其二逍遥自在,神通广大。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与其他宗教教义的最显著之点。

神仙传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出自荆楚文化,一出自燕齐文化。

《庄子》书中关于神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动描述。

《楚辞》中也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

《离骚》想象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凰飞腾兮,又继之以日夜”。

后来道教描绘的神仙生活,大体上不离乎此。

既有神仙幻境,必有认真的追求者,而关键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永生,于是有“不死”之方出现。

神仙传说流行甚广,而神仙方术的热衷者主要是诸侯王。

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能见而难至,有至者谓其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此三神山。

秦始皇并有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冀有所得,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结果用费甚巨而一无所得。

《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方士,已近于早期道士,如王乔之神术,冷寿光、鲁生女之房中术,费长房之符数,左慈之变术等。

只是这时期的神仙方术还没有和道家理论相结合,也没有统一的教主和组织,只有分散的神道活动。

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所以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的关系。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老庄与秦汉道家都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

《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书都是学术著作,不是神学经典。

但是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打着道家的旗帜,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就造成道教与道家非即非离的关系。

秦汉巫术与神仙方术只能算是世俗迷信,只有自它们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以后,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

老子既然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在利用道家的过程中也很自然地利用了老子,把他奉为本教的教主和尊神,于是神化老子,奉习《老子》书,便成为早期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

五斗米道的祭酒主诵习《老子》,托名河上公注的《老子章句》和《老子想尔注》都是借老子之名专门宣扬道教的经典。

第四,来源于儒家与阴阳五行思想。

早期道教,除了张角,李弘等农民起义所利用的民间道教组织外,其他所有上层道教,都不是作为儒学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儒学的辅翼者出现于世的,儒学是它们吸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

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

《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以阴阳之气益身炼形。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政治思想丰富严整而且影响深远。

从诞生之日起,道教就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统治者所利用,以维护统治,又为被统治者作为推翻旧政权的精神旗帜。

(二)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道教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于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酝酿于汉代,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它是在汉代有神论泛滥的大气候中形成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战国是无神论高涨时期,理性主义形成思想界主流。

及至汉代,统一帝国建立并趋于稳定,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社会秩序,便大力提倡神学与世俗迷信,高祖,武帝,光武,桓帝是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各种学说都产生神学化的倾向。

两汉之交至东汉,神学更为流行。

王莽用图谶篡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各种迷信充斥社会生活,朝野上下弥漫着鬼神崇拜的神秘气氛。

这是一个最利于创建宗教的时代,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清醒的理智而习惯于怪异的联想。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传入并慢慢兴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与神道合流,向着道教转化。

第二,它是在统治阶级对神仙方术的特殊关心下孕育成熟的。

秦始皇向往长生,汉武帝任用方士,淮南王爱好仙术,其社会效应不可低估。

在帝王至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以影响一国的风俗。

尤其武帝在位五十余年,终生好仙求药不断,无形中培养了一大批方士,造成社会上求仙修道的风气,直接推动了道教丹鼎派的形成。

第三,东汉末年神学经学衰落,社会危机加深,儒学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许多人到儒学以外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于是佛教转盛,道家复起,道教也趁机而兴,企图用一套宗教救世之方,改良政治,变异风俗,慰藉人心,重新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

《太平经》就属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它提出了一整套道教式的改革方案和人生理想,以填补儒学权威丧失后思想理论上出现的空隙。

第四,汉末混乱动荡的政治局面,给下层民众带来深重苦难,人民不再寄希望于腐败的刘氏王朝,而要求新的社会归属,以便在乱世中得到保全。

有的受庇于世家豪族,有的则归附于民间道教。

汉中,巴蜀一带的张修,张鲁,利用五斗米道控制了当时的政局,造成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又在教内提倡互助,救济,保证了教民的基本生活与精神需求,自然民众乐得信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