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 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 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A .仇雠.(chóu) 凯.(kǎi )旋 遗.(yí)恨 骄奢.(shē) B .离散(sǎn )沉溺.(nì) 剔.(tì)除 俳.(fēi )优 C .度.(dù)曲 宝藏.(cán ɡ) 勖.(xù)勉 系.(jì)颈 D .囊.(nán ɡ)括 发.(fà)誓 缱.(qiǎn )绻 伶.(lín ɡ)人 【解析】 B 项中“散”应读sàn ,“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 ;C 项中“藏”应读zàng ,“系”应读xì;D 项中“发”应读fā。

2.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 C 与例句、你的;A 表判断的副词,是;B 于是;D 副词,竟然。

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C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 【解析】 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解析】 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A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解析】 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

6.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解析】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天命。

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__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7.对下列各句中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惋惜、悲叹语气C.而皆自于人欤?欤:表反问语气D.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解析】此问句同前面问句组成表选择关系的问句,所以是设问句,不应表反问。

8.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解析】A.“说明……的道理”不对。

B.不是指伶官作乱。

C.主语应是后唐庄宗,不是“一夫”。

9.补出横线处的句子。

【答案】__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那意气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__(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__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

幼孤。

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

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

不妄交游。

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

岁旱,民多死徙。

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

以治行进光禄大夫。

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谤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yī)、歙(shè)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__诏李光弼分兵讨之。

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

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

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

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

以功进御史大夫。

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

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

栖筠素方挺,无所屈。

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

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__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

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

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

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

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

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B.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C.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D.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赠,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B.诸生,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文中指经科举考试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一种奏章,高中课本有《陈情表》,文中的表是上表的意思。

D.族子指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即父亲的堂兄弟的孙子、自己的从兄弟的儿子,是儿子的族兄弟。

【解析】这里的“诸生”指学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栖筠喜欢读书,交友慎重,不但受到族内子弟的赞誉,在当地读书人当中也很有威望。

B.在朝廷任职期间,李栖筠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结果吸引了很多人来拜他为师。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任御史大夫方正刚直,虽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其亲信徐浩、杜济、薛邕等人。

【解析】不是拜李栖筠为师。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译文:苏州人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

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保,东南百姓厌烦痛恨。

__(2)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译文: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政绩)不是真正的优等。

__参考译文: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

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

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

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

他不胡乱结交朋友。

同族后辈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

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

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

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

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

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

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

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

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

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

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人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

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保,东南百姓厌烦痛恨。

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

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

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

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

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

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

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

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

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

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

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