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云托月,相得益彰——例谈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文题展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人啊,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无非是一团迷雾,往往遮住了我们应该用心来感受到的万物;我们用耳朵听到的,无非是些扰乱心灵的声响,往往歪曲了我们应该用心去把握的东西。
请以“迷雾”或“喧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自定立意;⑵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导写】这是一道“材料+命题”作文题型。
审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材料的内涵。
理解这段话,可从“如何破除迷雾用心去发现和感受事物的本质”与“如何不受扰乱心灵的声响的蛊惑,去用心把握真、善、美”这两个角度去衍生出写作的具体立意。
“迷雾”与“喧声”是隐喻性的词语,它们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存在对我们又怎样影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摆脱“迷雾”的遮蔽,超越“喧声”的干扰,回归本真的清醒的理智,该如何以我们的智慧与德性去迎应各种历史与现实的“迷雾”“喧声”的困扰乃至侵蚀?这些都可生发、提炼出有深度的立意来。
参考立意如下:1.走出历史因循的迷雾;2.在俗世喧嚣中,拥有一双澄澈的眼睛与清明的耳朵;3.廓清现实利欲迷雾,用心守候一份宁静与本真;等等。
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
记叙文要求以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构思时,应该围绕“迷雾”或“喧声”这两个语词内涵来选材与谋篇。
为使记叙文意境丰富,不妨以“迷雾”与“喧声”为核心意象,在文中设置一定的景物描写的片段,以之来渲染场景气氛,暗示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旨。
比如,以“雾”的来去、浓淡来映衬人的心理波澜,象征某种意蕴;又如,以自然界或社会的某种喧嚣的声响,作为拉动故事情节的引擎,表现人置身于“喧声”中的种种反应,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原文呈现】迷雾连续几天绵绵雨,茶园绿油油的。
今天,总算放了晴。
老姜起了大早摸到茶园去。
这不,明前茶,金贵着呢,不及时采摘,就得掉价。
雾还蒙着,空气潮润润的。
姜小星也跟着起个早,去山上帮忙。
但他醒来时,老爸早走了。
他扒拉了几口饭,背了竹篓,扯过斗笠,直奔山上去。
(开篇部分尽管也写到“雾”景,但意蕴单薄。
)他们家承包的茶园,采茶客在绿叶中攒动着头,那窸窸窣窣的声音,听着忒美。
“你看看,这么紧的时间,你爸人影不见着,真是的……”“他就爱表现,不表现,他坐得住;不就个模范党员嘛!”小新才踏进茶垄。
妈妈、姨娘等人就埋怨开了。
太阳光嫩嫩地粘上来,山腰间雾气东一团西一簇的,要找个人,还真是费劲。
“这么好的茶,人手紧得很,他还土行孙一样的,不见个影子,真是的。
”妈妈念叨开了,“星子,要不,你去到处找找,是不是又躲哪里喝猫尿了。
”老姜是好点酒,为此,跟妈妈常常拌个嘴什么的,是常事。
打小星进市里读高中了,老姜也换个人似的,越不懂得顾家。
“他呀,当个小村长,就以为什么了不得了。
”奶奶老抱怨。
记得,一次大清早,老爸火急火燎地跑学校来找他,让她请老师给一天假,就说妈妈急症住院得帮忙照料一下。
谁知,到医院一看,却是村东头孤寡户胡七婆采茶针跌坏了,老姜头把她送诊,忙得个上窜下跳。
为跑办种种手续,他让小星临时来照个应。
“我说呀,你爸可是‘官’迷心窍,他可是上进,上进得把自家都扔一边了。
”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事,自然刀子嘴不饶人。
“爸,爸,你在哪?”小星冲着雾气弥漫的山腰喊了一阵子。
“家里来领导了,王副乡长要找你谈话呢?”她把妈妈编的一套使唤出来。
没有回音,好一阵子,金色的阳光在山坡上完全晾开了。
远处山梁的王婶子茶园入口,浮现出老姜的身影,略显佝偻的身躯,依然有一种苍劲的气概。
“星儿,在这呢,别让你妈知道。
”待走得很近了,他才有些疲惫地说:“王婶子没人手,他央我帮忙,人家遭了难,我这当村长的再不理睬,怎么说得过去。
”(这一段的写景与标题缺少紧密的内在关联。
)日近中午,太阳当空,满上遍野弥散着茶香。
小星穿梭在王婶茶园里,忙乎开了。
“这人呢,凡事总不得先顾自个的,大家好,我们才好。
”老姜的叨唠响在他耳边。
“你,读书人,甭老跟你妈一个见识。
”老爸笑了笑说。
(结尾处未能回应标题,将标题的深层意蕴即文章的主旨点明。
)【失误点击】例文虽然在写人叙事中注意到扣题,穿插了几笔有关“雾”的描写,但统观全篇,“迷雾”这一景物意象的意蕴点染欠充分,其标明线索、渲染心绪、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主题思想等的功能未能落实,感觉文中的写景有些飘忽。
尤其是篇末处,对“迷雾”的题意没有予以必要的点拨,使标题有游离正文之嫌。
从全篇结构看,文中几处景物描写尚缺有机联系,显得松散了些,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与突出中心主旨。
【优化策略】1.围绕标题“迷雾”这一意象,设置若干相应的景物描写,使之前后照应,让行文线索明晰。
2.简要勾勒景物,以景物点染烘托人物心理,揭示情感变化,使景与情谐。
3.精心构造卒章显志之笔,扣合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并且做到自然妥帖。
【升格佳作】迷雾牛乳般的雾纱萦绕着山坡上的茶园。
嫩生生、亮晶晶的茶针,缀着露珠,顽皮地腆着脸儿,仿佛冲她喊:“快摘呀,再不,就老了!”她满心欢喜地探出手去一撮,新叶轻盈地跳入茶篓。
(用梦境开篇,为下文伏笔。
)“小星,到这边来,这里茶针厚,快采……”老爸兴奋地说。
她背着篓,一蹬腿,扑向那茶垄……被子滚落,梦醒了!潮润润的雾气涌进来。
屋里就剩了她一个,大家都上山去了。
过两天就清明了。
这不,明前茶,金贵着呢,不及时采,就得掉价。
雾蒙蒙地四下里笼着,采茶客的花头巾隐约着攒动。
那此剥茶针的声音起彼伏,窸窸窣窣的,宛若一曲轻音乐。
(写雾景,舒缓一笔,营造诗意的风景;同时也为下文寻人伏笔。
)“你看看,这么紧的时间,他连人影都没见着,真是吃里扒外……”刚踩进自家茶园,小星星耳根就想起了妈妈的数落。
“姐夫这人可是积极分子,人家模范党员,不表现,坐得住吗?”是小姨的埋怨。
“这么好的茶,人手紧得很,他还土行孙一样,不见个影,真是——”妈妈念叨开了,“我看肯定又躲哪里喝猫尿了!”“星子,你敢紧去喊‘大村长’回一趟自家茶园!”小姑催促了。
一阵风过,坡头的雾气更重了,东一团西一簇,浸得人的发梢湿湿的。
(写雾重,为寻人伏笔。
)“真是的,躲哪去了!”姜小星心里愤愤地,在雾中深一脚浅一脚,穿梭在各家茶园中。
老姜是好点酒,跟妈妈拌个嘴什么的,是常事。
打小星进市里读高中后,老姜被选为村长,换个人似的,越不懂顾家了。
“他呀,当个小村长,就了不得了……”奶奶老嗔怪。
记得,一个雾蒙蒙的大清早,老爸火急火燎地跑学校来找她,让她请老师给一天假,就说妈妈急症住院得帮忙照料。
谁知,到医院一看,却是村东头孤寡户胡七婆采茶针跌坏了,老姜头把她送诊,忙得个上窜下跳。
为跑办种种手续,他让小星临时来照个应,还让星子保密甭让妈知道。
“我说呀,你爸可是‘官’迷心窍,他可是积极,把自家都扔一边了。
”后来妈妈还是知道了,自然是刀子嘴不饶人。
(本段插叙,突出了人物性格。
)又一阵风过,坡上的雾散开来,春阳微醺地撒在垄上。
(“雾散”、“春阳微醺”,为下文小星心绪转变伏笔。
)“爸——爸——,你——在——哪……?”姜小星冲着雾气弥散的山头喊了一阵子,“家里来领导了,王副乡长找你谈话呢?”她把妈妈编的一套使唤出来。
没有回音,好一阵子,金色的阳光在坡上完全晾开了,雾淡如烟。
(再次写“雾淡”,为下文揭示主旨伏笔。
)远处山脊上王婶子茶园入口处,戴着大斗笠的老姜浮出头来,略显佝偻的身躯,依然有一种苍劲的气概。
“星儿,在这呢,别让你妈知道。
”待走得很近了,他才有些疲惫地说:“王婶子没人手,央我帮忙,人家遭了难,我这当村长的不理睬,怎说得过去。
”日照当空,满山氤氲着沁鼻的清香。
小星心头一热,在王婶子茶园里也忙活开了。
(以景衬情,写出人物心理变化。
)“这人呢,老不能叫自私的雾给迷了,大家好,才好!”(言为心声,巧妙点题,赋予“迷雾”以特定的意旨,揭示主人公的心灵美。
)老姜抽了口水烟,幽幽地说,“星儿,你读书人,难道跟妈一个见识!”晴暖的阳光下,爸爸的笑靥印在小星的眸里,犹如云雾润泽过的明前茶,绿油油,亮晶晶……(由云雾萦绕到暖阳遍野,勾勒出行文线索;以小星视角写爸爸神情细节,且巧妙以“明前茶”的意象特写绾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增添了诗意。
)【点评】升格文主要针对标题“迷雾”这一意象的内蕴对行文线索作了更精致的梳理与组织,由雾起到雾浓再到雾淡、雾散,进而日照当空、暖阳下爸爸的笑靥,还有绿油油、亮晶晶的明前茶,这些景物意象的有序转换,烘托了人物心绪的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结构紧凑。
篇末处,通过爸爸的言语,点破标题的内涵,揭示文章的主旨;并以星子的体悟收束,从旁烘托,含蓄地突出了中心。
全篇景的勾勒简约有致,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升格启示】一、记叙文要讲究开头的新巧——以景物描写营造意境。
以人物梦境描写的虚写手法开篇,应讲究梦中场景与下文写实内容的关联。
像上文,篇首写茶园风景,写小星梦里采茶针,与下文人物活动相照应,结构紧密。
二、记叙文要讲究主体的厚实——以景物描写增加层次。
主体是指文章所写人事的内容。
厚实是指要有层次,详略得当,讲究有机的穿插。
像上文,主体部分有侧写,如妈妈、小姨、小姑等的埋怨;有正写,写老姜的助人;有顺叙,写明前茶事的紧张,老姜的不顾家;也有插叙,通过小星的回忆,写老姜送诊胡七婆;还有对比的笔法,如小星心绪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本文景物衬托笔法的运用,错落有致的景物勾勒,使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有了更鲜活的舞台,也使文章丰富了内蕴。
三、记叙文要讲究结尾的点题——以景物描写画龙点睛。
篇尾景物描写要力求点化文章主题。
像上文,写日照当空,写暖阳,写明前茶香。
简笔点染,恰到好处,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回扣标题,揭出主旨——勿迷于自私之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