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分解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分解

——《知困小札》之六:“文心和语感”
钱理群对“文心”概念的精辟阐释
在我的理解里,陈老师的“文心” 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并且是直接关系 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的: “文从心出”——因此,在语文 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 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 “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 “心”(思维,思想,情感);
2、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凡遇到或写到黄昏、夕阳、
斜晖、暮霭之类,都含有思念家庭、家乡、家园、家国的意
味。那么,如今唯独留着一座青冢,面朝着家邦远望,便是 何等的凄凉与哀绝!朔漠,是地域性名词;黄昏,也带有空 间性的概念,这样用词才正好相称,而不只是表示时间。当 然,杜甫的高明还在于使“黄昏”同时兼寓有时空的丰富性,
钱梦龙评《如是我读》
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故每能于 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 尤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 中读出新意与创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少用“是什么”、 “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方式提问, 而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 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 受感动,怎样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 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 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 联想、想象等等心理体验,自然也包括必 要的认知与推理。
1、长妈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句1,只表示是“谁”在“给 我”“讲”; 句2,则侧重表现那是“讲给 我”“听”,有听故事的情景在其中,即 发现情景中有讲故事的人,也有听故事的 人。小时候的“我”听美女蛇故事,既带 着几分好奇,也带着几分惊恐。“当然睡 不着的”,正是“我”这个“听”故事的 人的惊恐心理的反应。
凉感,还是一个人饶有兴致地品味秋的情趣?
【例3】
●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门,拿小篮盛了一篮 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 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 么 大了。”。 ●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 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祝福》)
——孙绍振
审美感受经常是朦胧而多义,但它同时又异常 细致而精确。这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非语言所 能传述的心理感受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
看到,一字之差,半拍之慢(快)、一笔之误,便有
天壤之别。正是审美感受这种复杂而精确的数学结构
使它不同于日常经验,把人从日常生活中似乎拉了出
来,以获得不同于现实习惯的新感受、新体验和新经 验。 ——李泽厚
“我们”与“你们”的残酷对立
● 1、祥林嫂的“我们”——从有一个能干活养家的男人到一个能传宗接
代的亲生骨肉,都失去了,这样她就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唯一的亲人,势必将
更深地陷入孤苦一人的被压迫被凌辱的境地。 2、鲁迅把“我们”与“你们”提到了读者面前,分明是在警示:这里
是两个世界!一边是“无聊生者”,一边是“厌见者”。祥林嫂从自己贫穷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
如果考翻译,译成“在桃花丛中摆开丰盛的宴席,于月光下频频举杯痛饮而 陶醉。”可得满分。但诗味却品不到十足。不妨先品第二句的“飞羽觞”。单是 解读成频频举杯还不够,还当想象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才能传达出 “飞” 的状态。第一句的“琼筵”,也不光是形容佳肴丰盛,还有品色多样,如同珠玉 焕彩。最好得用上一个“美”字。
有景(黄昏时分)有物(家园家国)有情(依恋怨恨),再
加上一个“青”和一个“黄”的色彩相互映衬,表明埋骨异 邦,墓草犹青,心仍未死,思念家邦的游魂啊,夜夜都想着 归去,归去……,这里有多少让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识”的“省”,当读 Xing(上声)。注 解为“曾经”,是转义。省,有反思、回想、自 省等等的意思,是对经历过的事情回头去看去想, 因此就包含有“曾经”的意思。这一句是否应做 这样的解读:王昭君曾经有可能通过画图让君王 认识自己的美貌,可是却被画工丑化而失去机会, 如今则徒有夜夜在月下以环珮鸣不平、诉哀怨了。
再说,“空归”是偏正词组,“省识”自然 也应该是。如果把“省”也等同于“识”,则成 了并列词组,与上一句失去谐整了。
【例6】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练习”所给的参考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 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 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
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 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 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
——[德] 歌德
解密因何难?
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 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 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 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 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 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 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 弄学生。……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少数, 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迫被奴役的人们中,不断制造着隔膜与对立,使他们的灵魂不再相通。
【例4】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试比较一下:召我 / 享我;假我 / 供我。 前者为动态,后者近于静态。一个“召”字, 好比要我停下匆匆的脚步,用拟人的口气向“我” 召唤:“慢些走啊,春光多么明媚,欣赏啊!” “假”更有一种意味:这一烂漫色彩的锦绣大 地,不是永远提供给你的,而是借给你的,你走 完了自己的一生,也就得还给它啦。难道还不应 该好好欣赏一下?一“召”一“假”,读来会让 人感觉情意绵绵,语重而心长。
其次,“醉月”是什么意境?仅仅是在月下醉饮吗?李白的《月下独酌》吟 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醉月” 当是邀明月而共醉。既然已把月亮比做有情物,那么第一句的“坐花”是否也应
该想象成“与花坐在一起”呢?月呀,花呀,都像是亲朋好友一般,一起参加今 晚的聚会,此时自然景物就不仅仅是点缀夜宴的客体,而是共享天伦之乐的主体 了。 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超凡脱俗!所以从鉴赏的角度,两句诗最好翻成:
徘徊于朦胧、多义、细致、精确之间
我一直很没有自信,或者说很茫然, 关于自己解读的方法习惯,到底有哪些可 以总结的。我似乎只是跟着感觉走,虽然 真实,却太感性,当然,也许阅读的本质 就是感性的,但如果需要提供给别人尤其 是年轻教师做参考,从中加以分析归纳, 概括出理性的认识来,或许是必要的,这 恰是我的短处。 (2011.1.5致游容华)
摆开满是珍馐美食的丰盛宴席,与花共坐; 席上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邀月同醉。
【例5】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语气深细揣摩。“一去”并不是一般说的“离开”, 而是“这一离开”或“一旦离开”,顺着这个语气下来,必 有一个“就”与之关联。从人物身世的角度,“连”字道出 的是一旦远离了宫廷,就得把一生与远在朔漠的异邦紧紧 “连”一起,再没有机会回归家园了,悲剧的意境就更显得 丰富。特别是,如果将它和后一句的“独”、“向”字再联 系互读,会更深感受到昭君此一去便终老边漠,埋骨穷荒, 仅留孤坟,纵然是墓草青青(“青青”象喻其思汉的心情依 旧),也依旧只能独对黄昏的凄凉与暗淡,可曾有人向她凭 吊?为她诉怨?这样诗绪再进一步继续延展开去,最后和颈 联“环佩空归月夜魂”的“空”相映照,其幽怨之深、感慨 之沉,整个画面就具有了浓重的悲情色调。
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 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 对比。
文章短到只13个字,却给出了长达100多字答案, 无非“凝聚沧桑巨变”和“对比历史现实” 这样的 大话、空话,废话。
问疑与启发
1、只要说“大英帝国从此去了”不也是说明事件 结束了吗?为什么特别提到“来”?“从海上 来”,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有说的必要吗?
的艺术奥秘――→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
3、发现作者解说“木叶现象”的言语表达方式, 领悟文章严密的思路逻辑――→学会文章阅读。
侧重教“木叶”,还是教“说”?
内容就在形式之中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 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 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朱自清
不要抽出而讲之
——叶圣陶
文章阅读 语文阅读

面对一般读者


面对特殊读者

用于传播信息
用于教会阅读
语文课程目标的经典性权威性表述
“把学习国文的目标
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叶圣陶
侧重“教什么”的三种选择
(以《说“木叶”》为例)
1、赏析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古诗写“木叶”的名
句――→鉴赏诗歌。
2、理解作者所解说的古代诗人创造“木叶”意象
2、“从海上去”和“又从海上去”仅一字之差, 有什么不同?
3、全文指称“英国”的凡15处,而这里的最后一 次却不称“英国”而称“大英帝国”,为什么?
我何曾刻意去研究总结过什么 教法?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
(《如是我读》自序)
我的阅读方法
以心契心 以文解文 以言传言
一、以心契心
“文心” 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 它除了表现为关切、同情、爱怜,还有 倾慕、渴望、追问、思考、探求等等。总 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 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 命情感,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 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及其要领
——《如是我读》的若干个案分析
陈日亮
2016.7.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学习语言文字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