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1

文学概论1

文学语言特点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

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性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能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

如被称为“诗中有画”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心灵的辩证法”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如闻一多的《死水》、《静夜》等都是诗歌韵律美实践的成功之作。

文学的体裁行的“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类:1、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塑造文学形象的文体,包括古代的故事、话本等,是说事写人,引人入胜,因而很有市场的文学体裁。

2、诗歌,以精炼的语句,写出特定意境的文体,包括古典诗、辞、歌、赋,和现代的抒情、叙事的诗歌以及新发展的散文诗。

特点是精炼、明快、含蓄、深刻、易记。

经典的诗歌可以流传千古。

3、剧本,用于表演的文学体裁,要求人物语言有特色,突出戏剧冲突,情节大喜大悲,或幽默搞笑,能够吸引观众。

包括舞台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广播剧本等等。

4、散文,除前面三类以外的文学体裁,统统都归入散文之类,包括抒情的、叙事的、还有游记、杂文、戏说、评论,书信、日记,等等。

其特点是受众广泛,框框较少,写景状物,说事调侃,几乎无所不包。

但是,散文易学难精,会写散文的人较多,写出好散文的却很少(国家散文学会编有《当代散文精选》)。

另外,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出现了“报告文学”的体裁,就是纪实的小说(或者叫纪实文学),时下还很有读者市场,社会效益也很不错。

但是,国外没有这个文体,西方的四分法就不算她了。

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三者区别及联系概念: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世界或地区史、通史或断代史、民族史、分体史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联系:这三门学科的每一种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容和任务,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互相包含.搜集文学作品和研究文学发展的文学史家,如果没有文学理论作为依据,是无法进行工作的;而批评家要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优点、缺点进行判断与评价,不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来武装自己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文学理论家更是离不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整个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的科学;而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艺思潮为指导,对一定性质的文艺实践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的文学研究;文学史是关于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文学内部研究及外部研究韦勒克区分了文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前者是对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心理、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文学艺术分解为四要素:作者、作品、读者、世界(镜与灯),请结合实例分析按照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历史上有模仿论。

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

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

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学和影视之间的关系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文学与影视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读者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

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

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

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

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

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 [⑦]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

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

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

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

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

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

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狄更斯早在电影艺术发明之前就掌握了这一技巧。

” 小说这段文字的叙述充满视觉感,稍作修改就能成为一种标准的电影展示。

可见文学的叙述文字在手法上存在一种电影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中的“电影性”。

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

场景是在同一地点和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具体事件。

影视屏幕上的场景是直观的。

小说中的叙述场景,是要通过描绘一种如影视般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身所见所闻一般。

这也正是文学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语言符号,而要去塑造具体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

正像塞米利安所说:“技巧成熟的作家,总是力求在作品中创造出行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的客观印象,有如银幕上的情景。

” 银幕上的视觉情景是镜头的切分和组合,小说中的场景是对一个具体视觉对象的语言叙述。

语言符号叙述的场景虽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审美感官,但语言的所指意义,可以使符号同与之相应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时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意象。

正因如此,以叙述场景为单元的小说文本内在地具有一种电影中的情景要素。

当这种要素在现代小说的叙述语言中通过具体描述手段得到强化和凝聚,并与某种情绪色调相融合而构成场景的“氛围”时,小说特具的那种电影因素便得以凸现和放大。

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综上所述,文学在与影视的相通中,通过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促成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文学从绘画中汲取“画意”而塑造出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从戏剧中借鉴“对话”和“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从影视中吸收叙述场景的“电影性”而使自身的叙述充满视觉感。

总之,在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中,文学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更具魅力。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经验,谈谈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文学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作用都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自古以来,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的加强,文学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

重视并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实在很有必要。

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体,其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然而,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

近代梁启超、鲁迅等人也都强调过文学的社会价值。

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

美国的“废奴文学”即是典型代表,用文学的形式主张废除血腥、残暴的奴隶制,伸张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开展。

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文学的认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此种能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将会焕然一新,这样一来,势必也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