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闻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梁启超新闻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梁启超作为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从事报刊活动约三十年,见证r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起步发展时期,深刻地观察和理解我国报刊界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面对起步较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的中国新闻业,梁启超在其有关论着中,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当时的各种报刊及其传播行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揭露r当时媒介的诸多不良现象和无行新闻工作人员的蝇营狗苟,通过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从而建构了他颇具特色的新闻媒介批评理论.梁启超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开拓者,在新闻批评领域的卓越贡献是他住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闻批评的标准问题,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批评理论从自为走向自觉状态,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品格.在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之仞,中国早期主要的新闻学研究者如王韬,谭嗣同,严复,汪康年,章太炎等人,虽然都有丰富的办报实践经验,但总的来说,他们首先是政治改良家,政治革命家,或者是一个学者,其次才是一个报刊活动家.”他们的新闻学研究成果,往往被纳入其政治理论体系,言沦救国成为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中国早期新闻研究主体具有非专业化特征,绝大部分人怀有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他们的新闻实践和相关学术研究,缺乏明确的新闻学科意识,具有肤浅笼统,浅尝辄止的缺点.包蕴在他们零散的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批评意识还很微弱,尚处于萌芽时期的不经意,不自觉状态.由于批评新闻现象,剖析新闻作品,都以一定的社会观和受动原则为依据,必然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批评标准,即衡量新闻活动及其效果是非优劣的理想目标.因此,新闻批评标准的建立是新闻批评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批评标准的提出和确定固然与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也与批评者的知识结构,思想倾向,思维高度以及审美趣味,社会理想密切相关,更是新闻批评者自觉意识的直接产物.1901年12月,梁启超在其主编的《清议报》第100期发表《本馆第一■胡正强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的长文,首次提出r衡量新闻媒体质量好坏的四条标准:”校报章之良台,其率何如?一日宗旨定『ffi高, 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若是者良,反是则劣.”0在众多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号着和教材中,人们常常把梁启超提出的这四条衡量新闻媒体质量好坏的标准解读为”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这一解渎并不十分恰如其分,因为粱启超自己在文中已很明确地将此四条解释为”校报章之良否,其率何如?”,即他下面进一步阐述的是衡量新闻媒体好坏的标准.衡量新闻媒体质量的第一条标准是”宗旨定而高”.新闻媒体的宗旨就是新闻媒体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它以媒体对稿件的具体选择和处理为手段,以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需要为灵魂,它制约着媒体在选择,表述事实时的特定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向,故『f【i,媒体宗旨既是构成媒体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媒体塑造形象的一个内在根据.由于人们的阶级利益和社会需要于差万别,各不相同,因此,媒体为自己设定的宗旨也就林林总总.每一个媒体都自己独特的编辑宗旨而拥有单独存在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有自己独特编辑宗旨的媒体将获得平等的社会评价.梁启超之所以极为重视新闻媒体的宗旨,将宗旨设定为衡媒体总体质量好坏的首要标准,是与他对宗旨能决定媒体方向,进而产生社会作用的充分认识有关的..他认为媒体“宗旨一定,如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大声而呼之,谲谏而逗之,以一报之力而发明一宗旨,何坚不摧,何艰不成!”④换言之,宗旨非一,摇摆小定,媒体很难凝聚自己的个性,就无由充分发挥社会作用.不同媒体宗旨不同,不同宗旨有着高下优劣之别.新闻媒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公器,冈此,梁启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不可不以热诚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即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若为报者能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斯可谓真善良之宗旨焉矣!”衡量新闻媒体质量的第二条标准是”思想新而正”.梁启超以为,新闻媒体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新闻媒体能以语言文字开拓将来的世界.如果新闻媒体向人们提供的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则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新,就是新闻媒体存在的一个优势条件和本质特征.为了保持自己的本质特征,”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口此,方可达到新一国之民的目标.但是,新,并不是新闻媒体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唯一的条件,因为新闻媒体要领导国民向前迈进,并不是所有贴上新的标签的事实,思想都适合特定社会的需要.内容不仅要具有新质,还要正确.”若夫处今日万芽齐茁之世界,其各种新思想,觳列而不一家,则又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 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④在这里,梁启超显然触及到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判断和新闻时宜性问题.衡量新闻媒体质量的第三条标准是”材料富而当”.人们收受媒体,都有得益心理,而且都有以较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心理.所以,媒体最好做到材料的丰厚富瞻,才能与人们收受媒体时的最大得益心理相符.丰富并不是芜杂,而是阅读一字就有一字的收益.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媒体就必须对材料进行极为严格的挑选.丰富而精当,这是媒体应该努力的目标.衡量新闻媒体质量的第四条标准是”报事速而确”.梁启超指出,新闻媒体必须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在尽可能短的时距内对新闻进行报道,而不可贻误时机,使新闻成为明日黄花.不过,梁启超同时强调,抢新闻还要兼顾到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媒体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因此,衡量新闻媒体质量的标准也必然是一个复合性体系.粱启超提出的四条新闻媒体衡量标准,囊括了新闻伦理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等诸多因素:”合此四端,则成一完全尽善之报”.⑧这四条标准,既是对媒体内容的要求,又是对媒体功能的期盼,更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想,”基本上概括出了作为一个优秀报纸的重要品质.直到今天,它仍在一定范围内作为衡量报纸良莠之标准.”墚启超自己也承认他所提出的这四条标准要完全做到”盖其难哉”,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具有浓郁的理想性.但理想的可贵,就在于理想的高远,就在新闻界20ID5?6囫新■界200S?6固它高于现实,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劳动才能够实现.没有一定的标准,新闻批评就无法进行新闻批评标准的设定本身,就足新闻批评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趟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着名报刊活动家?笔者以为,除了时势造英雄的社会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与同时代人相比.梁寤超更自觉地注重新闻理论建设,并用比较先进系统的新闻理论来指导新闻实践, 从而登上了报刊理论与实践的时代顶峰.能够在1901年就提出如此严整的新闻批评标准,既显示了他超迈同侪的自觉理论建构意识,又证明r 在2O世纪初始,中国的新闻批评已经结出了丰硕的理论之果.梁启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批评活动中.基本上也是遵循自己提出的这些标准对媒体及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真实性标准在梁肩超进行新闻批评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1896年,梁启超编辑《时务报》伊始, 在新闻道路上刚刚起步时,他就在该刊第一册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圈事》的专题新闻学论文在正面胪列报章的社会功能以后,又咩细地列举了报章存在的五大弊端.其中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点的批评就有一三条:”记载琐故,采访异闻,非齐东之野语,即秘辛之杂事,闭门而造,信口以淡,无补时艰,徒伤风化,其弊一也”粱启超在这里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传播的伦理功能结合起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新闻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生命, 还是新闻产生社会教益的基础,”军事敌情,记载不实,仅凭市虎之FJ,罔惩夕鸡之嫌.甚乃揣摩众情,臆造诡说,海外已成劫灰,纸卜犹脊捷书,荧惑听闻,贻误大局,其弊二也.”这是从新闯采访方式的非专业角度埘新闻失实进行的原因追索”臧否人物. 论列近事,毁誉凭其恩怨,笔舌甚于刀兵,或风易颂权贵,为曳裾之阶梯,或指斥富豪,作苞苴之左券,行同无赖,义乖祥言,其弊!也.”固此则从新闻工作者主观态度的偏颇视角探讨其对新闻失实的直接影响:这表面上足在对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探讨,其实是对当时普遍存在于新闻界不良弊端的斥责和批判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社会理想未变.政治热情未减.1898年12月创刊的《清议报》是他飘零异域时对原先进行的意识形态启蒙工作的继续.该报以主持清议,增长人们学识为职志,在其存在的三年时间内,于提高国民自觉,扩大人们视野,开拓思路方而,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梁启超也为之f】豪小已.任《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 梁启超专辟《清议报之性质》一节,他说《清议报》有自己的宗旨,有自己的精神,虽然时间不长,但若将之比作幼儿,”虽其肤革末充,其肢干未成,然有灵魂繁然湛然”谓其为优良报刊町当之无愧.梁启超自道《清议报》有四大特色:一足能提倡民权, 始终抱定此义,百变不离其宗;二曰传输西方哲学思想,敏力于东两方新学说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引进,冲击旧的文化罗网,从未有所懈怠;乃揭露当朝阴谋毒手祸国殃民的事实真相,发微阐幽,指斥权奸,无所顾忌;四为激励国民的国耻意识,点明局势,惊醒闷人,熟察现在.以图将来: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以蔽之,同广民智振民气而已,”新闻媒体能否引导社会走向进步,能否激励人们弃恶向善,这是梁启超用来评价新闻媒体质量优劣的又一准绳新闻体例问题是梁扁超衡量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进行新闻批评时另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所谓新闻的体例,是指新闻的体式,是新闻媒体以及新闻报道在内容组织,结构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形式,它是新闻媒体以及新闻报道存在的依据,是新闻媒体以及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信息传播方式的质的规定性.体例属于新闻的形式,对作品意向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脱离了形式的思想意向,就无法构成新闻的主题.否定了形式,新闻就不复存在.新闻批评应重视媒体的个性追求和新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提倡完美的形式和意向暗示的协调性,因此新闻不仅要在内容卜JF确,而且要在形式上尽可能陈述得适,和完善埘新闻体例的强调,说明梁启趟在进行新闻批评时,已经超越了一般对新闻媒体新闻作品的内容分析和价值判断层次而进入到探求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规律性研究界面..这无疑标志着国人独的新闻意识已经迈向形成之途,是新闻理论思维获得深化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的个人贡献功不可没在新闻批评实践中关沣新闻体例是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叶l国近代报纸诞生之初, 中国近代媒体并没有完全形成属于自己的传播体例,不仅报刊不分,而且媒介的外观形式也一如中国传统书册,报刊上的文体虽然遵循新闻要迅速,准确反映现实的特殊需要而不断进行改革,但”文体的变革是缓慢的.探索是不自觉的,因为读者和办报人并没有变革的自觉要求.”∞所以,早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闻体例问题.而后在新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对媒体的认识和探讨也由外向内逐渐深人,但这一过程也是缓慢和艰难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着名报刊政论家王韬虽然在文体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可贵探索,为报坛的政论文体树立了最早的榜样,但他并没有对自己新闻实践的意义加以理沦上的自觉总结.1896年1O月,维新派的干将谭嗣同首先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报章文体说》,高度赞颂了当时出现的报章文体.他在这篇文章中,历述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文体发展变化的历史,把传统文体概括划分为三类卜体,并一一一加以评析但他这种对报章文体的推崇是以肯定报刊的社会功能,以此确立报刊在社会生活结构和意识形态当中的地位为主要论述中心的,并没有对报章文体的真止内涵进行界定和解说:梁启超在评价报刊时,多次明确使用报刊体例这个概念,他缕述并评点中围近三十年的各报刊时,几乎每份都论及体例的完美程度,如”唯上海,香港,广州三处号称最盛而其体例,无一足取”,”惟前者天津之国闻报,近日上海之中外日报,同文沪报,苏报,体段稍完”,”《知新报》僻在贫岛,灵光岿然者凡四年有余.出报至一百三十余册,句报之持久者以此为最.然其文字体例,尚不足《时务报》.”“去冬今春以来,日本留学生有‘译书汇编’;’国民报’,’开智录’等之作.’译书汇编’至今尚存.能输人文明思想,为吾国放一大光明,良可珍诵,然实不过丛书之体,不可谓报.”∞这都说明粱启超已经清醒地看到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性,力图用新闻的眼光来评价新闻媒体及其活动,而不是仅仅从社会政治需要或伦理建设角度去对新闻传播评头品足,初步具有了新闻批评的学科意识.使得新闻批评具有了更为浓郁的专业色彩从王韬到谭嗣同,再到梁启超,我国新闻批评专业化的历史发展逻辑清晰可见,说明随着时代的演进,尽管社会能够提供的环境并不乐观,但人们的新闻独立意识仍然在不断增强着名新闻教育家谢六逸l935年曾就此评价道:”梁启超氏曾说:’近年以来,陈陈相接,惟上海,香港,广州三处号称最盛(报馆),而其体例, 无一足取.每一展读,大抵沪滨冠盖,瀛眷南来,祝融肆虐,图窃不成,惊散鸳鸯,甘为情死等字.填塞纸面.千篇一律……粱氏对于我国报纸的体例问题,可谓概乎言之到r今天,他的批评仍可适用,我们在今天,岂不是依然看见’大刀千柄,霍霍生光’的新闻记事么?依然看见’大火中跳出模特儿’的新闻记事么?讲到这里,我觉得纯正的报章文学,在我国足最需要的r,”谢六逸的评价可谓慧眼独具,切中肯綮梁启超的新闻批评在角度选取,厅法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特色1.多样的批评思维方法整体与局部结合分析法.新闻作品的某一段,某一句话就是作品的局部,某一位记者是整个媒介的局部, 任何媒介行为在理论批评中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局部,越是复杂的媒介行为,越适应,越需要采用局部拆析.梁启超分析我围近代报业发展之所以迟缓无力的状况时,就运用r这一方法.他通过逐个分析三f年来国内外各报:Fu的优劣,影响和结局,包括从媒介外部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气), 媒介从业人员品格素质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举例分析,最终得出【}1围报业发展的缓慢原凶有四:(1)报馆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小试辄蹶,难以为继;(2)主笔,记者不受社会尊重,高才之人不愿厕身其间;(3)风气不开,阅报人少,道路不畅,传播困难;(4)报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浅陋,学识迂愚,才力薄弱,无思易天下之心,尤自张其军之力.每一个报刊面临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但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概括出了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缓慢的共同原因.对单个媒体进行个案分析,然后得出普遍性结论.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归纳论证的定性方式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种现象的必然性,而是给予某种程度的证实,起一种辩护的作用.梁启超同时采用了通过数据来分析新闻现象的方法.他在评述我国新闻界的落后现状时说:”以故报馆之兴数十年,而于令国社会无纤毫之影响.大抵以资本不足,阅一年数月而闭歇者十之七八.其余一二,亦若是则已耳..”∞通过一组真实的数据证明批评的结论,把量化分析引进到新闻批评中,用确凿无疑的数据来佐证观点,很有说服力,中与外,历史与现实对比相结合分析法.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少有的学术通人,对中外历史和现实情况都有较真切的了解.他在有关新闻现象分析中,常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今设报于中国,而欲复西人之大观.其势则不能也.西国议院议定一事,布之于众,令报馆人人院珥笔录之.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西国人数,物产,民业,商册,日有记注,展卷粲然,录副印报,与众共悉.中国则夫家六畜,未有专司,州县亲民,于其所辖民物产业,未由周知,无论朝廷也.”置于世界性的背景中,为中国新闻业定位甚为准确.《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有《中国报馆之沿革及其价值》专节,则是历史与现实对比进行新闻分析的典型代表.他例举我国近代报业各家媒体的沿革情况, “此实中国数十年来报界之情状也.由此观之.其发达之迟缓无力,一何太甚!”静态的历史在这里为现实做厂生动的注脚,使新闻批评获得了某种整体观照的品质.2.立场鲜明,态度公正作为政治活动家,粱启超评价各家报刊也往往看其能否为政治服务, 能否实现报刊的政治功能.他分析《万国公报》虽然体例比较完整,但与政治,学问关系不大,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主张,所以没有被他置入良刊之列一份远离政治的报刊,在粱启超看来,永远够不上优秀的资格.他评论自己主编的《时务报》:”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_仃,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作者当时,承乏斯役,虽然,今日检阅旧论,辄欲作呕,复勘其体例,未尝小汗流浃背也”好就是好.劣就是劣,无一丝十丑怩之态, 毫隐瞒自己的观点.梁启超在分析新闻媒体时,还比较注重传达新闻阅渎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可以给读者良好的精神愉悦, 梁启超追求好的新闻内容,美的新闻形式,就是希望媒体能够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他还尤其}丰重新闻媒体在内容上的创新件.因为新鲜是新闻的又一本质特征,也是广大读者在阅渎新闻时应有的心理期待他评论近代j二海,香港,广州等地的报fu时,认为其体例没有值得可欣赏的东西,许多报刊不仅语言干篇一律,缺乏新意,而且观其论说,展转抄袭,”读之惟恐卧”.这一种阅读感受的直接传达,虽然有点尖刻,但由于建筑在对媒体语言,内容题材的分析之t:,其主观感受也就具有了客观实在性.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梁启超对于新闻媒体的批评,多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一般都很公正客观.首先,梁启超采用了效果实证的技巧对事实进行评价.他对每一新闻媒体与新闻现象进行分析,都会列出足够的事实依据前文昕述对近代报业现状的总体评价,有各报刊状况不良的事实辅证,报刊的好坏,依据其社会效果来衡量,这样分析事物就显得很客观公正,极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和首肯.比如他评论英文《京报》:”自英文《京报》着归吾国人经营也,而海内外之观昕集焉,每着一论,东西邻之同业者辄移译之录述之,以视觇我民意焉.其粲然为国光之效,既历历可睹,其立言之简而要,锐而达,秩然而有伦脊,梨然而中肯綮,举吾国之英文报,莫之能先也.”国依据各大媒体都转载其内容,各国都依据它所报道的情况了解中国,论定这份报纸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其社会形象是国内其他英文报所无法比拟:3.善于把握因果关系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评价新闻需要把握和使用的一对范畴.新闻批评只有把新闻中的事实加以区分,将对象的变化作为一种因果现象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分离出来,才可把握住新闻包含的确定内容和意义.粱启超对新闻媒体及现象的评析,之所以令人信服,就在于他在分析新闻媒体及现象时,善于把握各种现象间的因果关系,让事实显示出逻辑力量.梁启超曾在《(萃报)序》中解析该报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萃报》这种披沙拣金,和花成蜜型文摘报的诞生,是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的:中国人阅渎报纸的习惯,远不如西国,”报虽日增,而阅报之人,只有此数,其一人阅数报者,殆不数见.又报章体例未善,率互相剿说,杂采谰语,荒唐悠谬,十而七八.一篇之中,可取者仅二三策,坐足方闻之士,薄报章愈甚.而内地道路未通,邮递艰滞,每日一纸.芜词过半,阅者益希.”@其结论也就自然是中国迫切需要一份的精良的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报刊.在这种情况下,尽集群报,撷其精英,汰其糟粕的《萃报》实乃应运而生.据此分析,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就昭然若揭,清晰无比,颇有几分唯物主义的色彩.他对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缓慢原因的归纳也是如此,其批评思路和一些结论今日仍为新闻史研究者所沿用: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注释:①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第74 页,新华出版社20o4年版.②④⑤⑥⑦⑧⑩⑥⑩⑩⑥⑩⑩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第38,38,39, 39,39,40,l9,42,42,4l,40,20,4l,4l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