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1《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前准备本节是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在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
第一教时设计意图: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
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
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
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年轻时曾做过小吏。
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
定公八年(公元前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
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
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
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
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
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
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论是论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建议:文有注释、有译文,在疏通文意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重点掌握以下词语:斯①指示代词:这于斯三者何先逝者如斯夫有美玉于斯《论语》②连词:就,那么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相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焉用彼相也《论语》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相鼠》)劝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左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史记•商君列传》)时按时:使民以时学而时习之《论语》就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何以……为:表示反问。
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
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信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道德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
“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古人解释“德者得也。
”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
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之以政道千乘之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
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
这些封地就叫做“家”。
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
“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过”也是这个意思。
“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
“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
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
“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
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比辟世之士哉?”既来之,则安之: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
愚不可及是可忍孰不可忍设计意图:这里所列的字重点在有古今异义的,且是常用的。
对古今异义的重在比较,教时还可再补充点例句。
对常用的如:“社稷”、“国家”、“道德”,教师可作更为广泛的阐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
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
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态度。
成语: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2、背诵并深刻领会以下文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设计意图: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二教时本教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思想,教师应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总结。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
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
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
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
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但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
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事敢不向他报告。
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
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
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
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