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1)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1)

来又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实现。 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包括曾经对外资实行过严格控制的国家对本国的外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资政策调整的主基调是消除FDI
进入的障碍,优化外资企业的经营环境。1991~2003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FDI的政策调整共l 885项,
生产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收稿『I期:2066.3 作者简介:吕敢中国社会科学院T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1011836。
万方数据
SlaⅨialAΒιβλιοθήκη tiele本刊特稿O
4.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趋势推动了国际产业转移。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为全球商品和服务交换 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2003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了9.09万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为7.29万亿美元,分别是 1983年和1993年世界货物贸易额的3.95倍和1.98倍。国际贸易的发展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结果,反过
其中,有1 771项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4%。 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国、各地区纷纷签订了促进FDI自由化的双边或地区性协议。其中,截至2003年,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缔结的投资双边西定和双重征税协议的数目分别达到了2 265个和2 316个。这些政策协
调活动大大提高了全球外资政策的整体透明度,加快了FDI全球流动。 5.跨国公司的扩张,逐步建立起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撂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超过
四、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
1.全球跨国并购进入了调整阶段。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自1995年起,并 购已经超过“绿地投资”,成为FDI的主导方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额占全
球并购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t升到了33.5%。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扩张势 头有所减弱,全球跨国并购数量从2000年的7 894起下降到2002年的4 493起,跨国并购额下降到了3 700亿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我国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
重要的国家之一。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对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围和背景
虑,包括规模扩张、分散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竞争优势以及与竞争对手争夺海外市场等。国际产业转移的 主体足跨国公司,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有必要进行水平型产业转移;另一方
面,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将部分工序分离到国外,从而形成了纵向转移。 3.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科技进步带动了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发达
业的空间分割,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基于价值链拆分的产业空间分割已经成为汽车、电子、通讯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国际分工及跨国公
司生产组织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价值链各环节的全球布点突破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梯度限制。随着中国制造业
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向中国大量转移最终产品加工组装环节的基础上,开始向制造业的E游和下 游辐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售后服务、管理投入呈上升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足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加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趋于下
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部分国家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竞争 力下降,因此产业国际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加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行
列。国际产业转移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地说:(1)国际产业转移一般
万方数据 经济与管理研究Research 囝
on
Icc。nomics and Management
1.0%和0.8%。
3.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在当今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及其战略伙伴之间 形成了密切的技术关联、生产关联和市场关联。一旦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必然带动与其相关联的上游和下游 产业的企业相继进行跟进投资,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集群中 各企业共享产业关联效应。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聚效应也已初步显现。如韩国的现代公司在山东威海设立投资项目后,已有 300多家韩国的汽车零配件及相关企业进入威海投资。再如,2000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在大陆Ic业的投资 迅速扩展到了上游的设计、中游的制造以及下游的封装,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逐步向长江三角
洲的苏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等地区集聚。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特征
1.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1990~2002年间,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流人存量达到了9 500亿美元,
占同期全球FDI总流人存量的60%,而20世纪80年代服务业FDI占全球FDI的比重不足50%。从增长速度来
看,服务业的外资开始超过制造业。1999~2002年问,流人全球制造业的FDI存量增长了2.03倍,而同期世
事业的FDI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美国是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输出国,2002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 资存量占9个主要服务业输出同FDI存量的2/3。
2.国际产业转移由不同产业的梯度转移逐步转向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全球布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已经由衰退产业或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为主向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 各个增值环节迅速辐射。在产品价值链中,价值链各环节的投入要素相差较大,即使在高技术行业这种差距也 明显存在。在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既体现在不同产业上,又反映在同一产业价值 链不同环节}。跨国公司止是利用各国在价值链各环节上要素禀赋的差异,通过价值链拆分,把各个环节配置 到能够满足其全球战略需要的最佳区位,不仅在跨同公司内部完成了产业整合,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产
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达到了5.1万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商务活动总额的14.8%,其中,离岸外包项目 占外包总项目的比例超过了50%。预计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2010年将形成20万亿美元 的市场。目前.外包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2003年,在
了6.5万家。1990~2001年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3倍,而同期全球GDP(现价)仅增长了
1.5倍。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50%的国际贸易、90%以卜的国际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
和专利权,有70%的国际技术转让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这表明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已经处于支配 地位。
产能力,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亥产业或产业链条上特定环节最佳的投资区位。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产业转移 出现了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念势。
发达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仍保持着一定的技术梯度,发达国家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 高技术和服务业领域,而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的转移则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发起。 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其作为产业输出国的地位逐步提高。2000一2003年,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596亿美元,占同期全球FDI流出总量的7.65%,其中,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为49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FDI流出量中所占比重超过了80%。2001~2003年间,新加 坡对外直接投资占其同内资本形成的比重高达36.3%,中国香港为28.2%,印度和中国的这一比重也分别为
万方数据
Special
Article本刊特稿司》
元,但作为FDI的主导方式,2003年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人量的比值达到了53.0%。其中,发达国家这一 比值超过了80%,而由于国内基础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流人发展中国家的FDI仍以绿地建设为主(约占投
资额的2/3)。
2.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薪兴主流方式。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 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 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
引FDI中仍具有较大优势,发达国家之问的产业转移更为活跃,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转移的
主体。
2.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较明显的线性、单
向的特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基本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次序。但近年来,同际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从价 值链的任何环节开始,而且也不再仅局限于由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向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生
国家主导产业的更替。由此,发达国家产生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需求。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不仅要把一些 传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还将加深发达国家之间在新兴高技术领域的分工与合
作。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促使这些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成本下降,加快r信息传播和交流。国际金融与贸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 仅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r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推广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
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也被称为“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经营模式。这种 模式的建立依托全球资源,将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以最优方式配置于全球市场,从而充分利用各国生产要素 的成本优势,改善公司的成本结构,提高产品和月&务的质量,增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规模与地区分布
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突出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