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二战结束,美苏盟友关系破裂 为什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举行。 这是战争中三大国协商和合作 的高潮,主要内容是东西欧势 力范围的划分和关于远东的秘 密协定,是现代强权政治和秘 密外交在战后的延续。正是在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首脑 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战后国际 主要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 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制。会 议就战后问题达成协议,许多 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 没有被明确规定的问题后来成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为美苏之间争执的焦点。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就在板门店举行。 板门店共同 警卫区。图中前 排的铁皮房就是 军事停战委员会 谈判会场,朝鲜 军事分界线横穿 其中。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与一场核战争擦肩而过
由来: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开 始,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 量 过程:1962年10月,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发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的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 尔-28重型轰炸机基地。肯尼迪政府随即做出强烈 反应,美国全球的军队立即进入紧急状态。一场震 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的帷幕拉开了。
美国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
苏联的反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5)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划” 军事政治上:“北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华约”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 • • • 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全球霸权战略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形式: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 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柏林墙
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 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 了望塔、136个碉堡、270 个警犬桩。
被隔开的东西柏林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 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 越而被处死
拆毁柏林墙
这幅照片反映了1989 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 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 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 柏林墙头跳舞。
VS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现代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一课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 的影响;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 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辉煌不在
“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 经完蛋了”。 ——美国国务院官员琼斯
战后欧洲的形势非常严峻:生产凋敝,物质 奇缺。英国从往昔的世界霸主降落为二流国 家,法、德两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美苏两国战后实力的增强
1943年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 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建立基础:美苏实力均衡 欧洲战后安排问题
德国问题
远东问题 联合国问题
战后“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两大政治军事强权 德国和日本以及意大利从国际权力结构和秩序中被排除出去,英、 法两个传统强权被削弱。 传统的以西欧为国际力量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一个欧洲的 “边缘”国家和一个新兴移民国家成为新的国际力量中心。
德国的分裂(1949年)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和朝鲜的分裂(1948年)
(具体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越南战争(1961—1975 年)
三、无形的对抗,有行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 四国分区占领柏林 德国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 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 学毕业典礼的机会,提出 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 即“马歇尔计划”。苏联、 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 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 参加。自1948年至1951年, 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 际拨款达l2O亿美元,对西 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 用。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 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 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 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朝鲜分裂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 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1)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经验,吸取 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 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消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如:分区占领德国;对朝鲜北纬38度线的划分;引发 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 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 次又一次的紧张。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军事政治 集团。
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的建立。
都是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 系
读史感悟一 名词解释
铁幕演说(课本154页)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 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 《和平砥柱》演说,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 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 国家和地区指哪些地区? 的都城 ……所有这些名城及 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 力范围之内 ……” 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等国家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战后美国的头次挫败
1950年美国 打着联合国的旗 号侵略朝鲜
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 他是西点军校1903排名第 一的毕业生,后任西点校 长。二战时期盟军最高统 帅,后被授予美国五星上 将。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 后来又成为美军中最年轻 的少将和最年轻的陆军参 谋长;他是惟一一位参加 过三次重要战争的美国将 军。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二战后世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美苏两国成为战后实力相当 西欧:英法削弱,德日意为战败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的超级大国。 苏联: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 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医生:美国
病人:西欧
五 星 上 将 , 美 陆 军 参 谋 长 乔 治 马 歇 尔
——
分析
1、关于“马歇尔计划目的”的图示: 复兴欧洲经济 控制西欧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2、“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 三者的关系
•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 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表现, 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 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而“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难点)
结果:苏联同意撤走导弹,美国停止海上军事封锁 ,“导弹危机”宣告结束。 如果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得到化解,会给人类带来 什么影响?
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
赫鲁 晓夫
肯尼迪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美国在越南发动了“特 种战争”、“局部战争”,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 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 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 所;
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都是“冷战”政策 的组成部分。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 言书;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共产党和工人党中央情报局
在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 形势下,1947年在波兰成立 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以加强各国共产党 之间的情报交流和协同动作。 除了东欧各国党外,法共和 意共也参加了情报局。情报 局实际上是联共(布)控制、 干预兄弟党的国际机构,在 一定程度上是共产国际的恢 复。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苏
英
美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美国白宫
控制操纵联合国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 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 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 爆炸成功。
包括德国东部地区.
读史感悟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 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 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 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
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 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 特点?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 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 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