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花令”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策划案

“飞花令”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策划案

高二语文备课研讨
——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之
让“飞花令”走进课堂
一、前言:
“第二课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至今学术界对其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

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

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

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

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

例如课余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

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备受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喜爱。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

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考改革后,学生的必背篇目范围扩展到了初中课本,加上高中重点篇目,共计64篇,这对他们来说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而平日的考试中,学生也常有在最基础的默写题上大量失分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够,平日靠强记,过不了多久就容易忘掉。

而笔者在尝试给学生放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视频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飞花令”环节,武亦姝等选手的精彩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当有选手卡壳答不上来时,也会着急地接上一两句。

这启发了笔者,何不让“飞花令”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过一把竞技瘾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诗词储备?
一诗,一词,一人,一生。

诗词歌赋于中国人而言,怕已刻在骨髓里,无论时隔多久,总是心里一份抹不去的情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如清流入心,一位位才华横溢的选手,恰似一首首独一无二的诗词。

他们诵诗词,我们,在诗词中品他们的故事,亦悟自己的人生……
三、具体实施
时间:每周四阅读课(大约用时10分钟)
地点:班级教室
赛制:
⑴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PK机制。

由于班级一共是九个小组,为单数,故按照抽签顺序,第一周由签号1和2号对决,胜者为擂主,第二周由第3、4组先后攻擂,再次决出胜者为擂主。

此后以此类推,比到最后,产生总擂主一名。

⑵在央视“飞花令”基础上对规则作了稍许改动。

具体为:
●继承央视可“同诗异句”的原则。

●必须答出含该字诗句的前句或后句,即至少答出两句。

●等对手答完开始计时,三十秒内未对上即失败。

●每方有一次场内求助机会,每次只能求助一个人,两方不得求助同一人。

四、现场观摩
⑴、活动主题
“浮世寄诗心”岳阳市第十五中学337班诗词大会决赛
⑵、活动宗旨
古人对生活的细腻感触,总会化成动人的诗篇,回肠荡气地在历史文化长河吟唱了数千年。

从“邂逅相逢,适我愿兮”的先秦,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汉魏,一路行至“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的盛唐,又流连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两宋。

古人柳岸修禊;吟诗作对、竹林集会、曲水流觞。

击节高歌,一阙夭夭桃花;添酒回灯,一曲叮咚琵琶,种种之事,皆是与诗歌相连的性情流露。

走近诗词,让我们增长知识,丰富积累。

腹有诗词,气自芳华。

⑶、活动时间
2017年4月5日(星期三)上午
⑷、活动地点
337班教室
⑸、活动准备
“夜、楼、日、红、露”等关键字;
环境营造(黑板画、PPT);题库;主持词;
⑹、活动流程
第一轮:复活赛
赛制: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扣一分,先加到五分者为胜。

第二轮:晋级赛
赛制:五组抽签,排出顺序。

从一号开始,选择一个字,并指给任意组作为令题,答题组半分钟思考,十五秒为限时,下面两名同学一名记时,一名计数,统计答上句数。

二号三号四号五号依次进行,不可重复指给某组,也不可指给自己。

答出句数最少的两者淘汰。

第三轮:半决赛
赛制:剩下三组抽顺序,选择三位诗人中的一位,背诵其诗,十五秒停顿限时,统计答上句数,答出句数最多两者晋级总决赛。

第四轮:决赛
一轮“飞花令”定乾坤。

规则同初赛。

⑺、组委会
1.策划:余希、黄思
2.主持人:张文慈
3.黑板画2人:
4.记录4人:
五、效果评估
评价标准:
①活动目标的导向性
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具有活动定位清晰,活动目标明确的特点。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

参与其中的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能够自动自觉地接受活动组织者预设的目标导向,在活动中感受氛围熏陶、接受文化塑造,最终达成素养提升。

另外,第二课堂不同的活动也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灵活的目标导向更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特点,更易于被兴趣爱好不同的广大学生接受。

确定一个鲜明主题,围绕社会热点,让学生在诗歌背诵中了解历史、树立理想信念、学习国家方针政策。

②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

只要是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内容,体现出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

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并且主要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使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众多的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更广泛的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部趋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③组织机构的灵活性
组织机制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活动群体,因此其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相对简单,可随时根据工作的需要,调整服务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措施;第二方面,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也可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的外部条件由组织者和参与者自主选择,自愿参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④活动效益的综合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决定了学生在参与活动后收益的综合性。

首先,第二课堂中的不同角色收获是不同的。

组织者收获了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参与者在活动中感受着氛围熏陶和文化冲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既有即时收获,也有潜在影响。

通过长期的影响,这些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养成我校学生独特的气质特征,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六、延伸思考
我们怎样从优秀的电视节目中,汲取有效的教学养分?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梳理中华文化的枝干脉络,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很大一部分就存在于先哲圣人的经言之中。

包含诗词典籍的各类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精神密码蕴藏在这些传世久远的典籍中。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礼记·经解》中,孔子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一说法凸显了《诗经》的重要教导作用,本届诗词大会的诗词选择即从《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明清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在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时,节目也力求让大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古人的情怀中涵养心灵。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中国诗词大会”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节目除了引入沙画的出题形式,直观表达古诗词的意境格调外,还引入了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飞花令”,选手现场一对一竞赛,背诵含有月、夜、山、酒等字样的诗词,这不仅考验选手的诗词储备量,还是选手之间临场反应能力的较量,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高中生武亦姝是本届诗词大会的冠军,她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在一次以“月”为题的飞花令中,她被提醒有一句诗词重复说过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仍脱口而出了《诗经》里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句诗里包含四个“月”字。

在决赛以“酒”为题的飞花令中,她又一连说出李白《将进酒》中三处带“酒”的诗句,让现场观众喝彩声不断。

观众感叹的不仅是武亦姝的文化涵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诗歌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以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对中国古人精神风貌的展现。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诗词大会的主旨正切合了人们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需求,是对中华民族何以自信的文化渊源的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