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易传、文言》)。
孟子则认为人的心是天赋 予的,人的本性和天的本性是 一致的。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内 心,就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 子认为顺从自然才能与 自然和谐,达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子 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来。 他指出“天道远,人道迩,
夜闻鬼哭实为风吹木鸣。
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慧远以下言论是 否正确?为什么?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
谢则神灭也”。 ——范缜
范缜用刀刃比喻形体, 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 说明锋利为刀刃所派生, “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形神不可分离。
——旬子
朱熹提出“知先行 后”、“行重知轻”、 “知行相须互发”思想。
知行统一 “行先知后” “行可兼知”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 功”
——王夫之
(三)形神关系
远古的“灵魂不死”
《管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 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结合而成, 其中天出精气而构成精神,地出 粗气而构成形体。在形神关系中, 先有气构成形体,然后才有思想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的 认识史,就是研究中华民族认识 的过程、特征、成果,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 取失败的教训,为中华民族认识
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 题主要表现在天人关系、 动静关系、名实关系、知 行关系、形神关系等方面。
(一)天人关系
意识。
《管子》第一次提出
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 以及形体决定精神的思 想,否定以往灵魂不死
的观念。
旬子提出“形具 而 神生”的命题。
旬子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 赖关系,提出“形则神,神则 能化矣”的思想。人的好恶, 喜怒、哀乐等依赖于人的耳、 鼻、目、口、形等生理器官。 鬼神是由人的错觉产生的,如
月光下行走,疑影为鬼。
所措手足”。
墨子提出“以名取实”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黔者不知白黑者,
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正名以明义也”, “治国之端,在正
名”。 ——董仲舒
的,与天无关。
“交相胜,还相用”
——刘禹锡
程朱一派把天人 看成一体,“人即 天,天即人”,天
人本无二。
陆王派把天人归 结为一心,“人即是
天地之心”。
张载主张分清天人之 道,重视人事,但天道与 人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
王夫子认为天人既有 分又有合,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人和万物一
样,是禀气而生
王夫子的天人理论标 志着我国古代天人关系理
论的总结。
(二)知行关系
知易行难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知行统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第一个自觉探讨知行关系问题 的哲学家。他要求人们做到知
行统一,知其言,观其行。
重行轻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互依存,不可分离。
王夫子把形神关系提高到 认识论的高度去认识,主张形 神相互关联,是对中国古代形 神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名实关系
“名”是指名称或观念 “实”是指实在或名所
指的客观事物。
老子认为名不能表达 万物及其发展规律,“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道常无名”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中国哲学家思想评介选讲
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 的认识史。中国哲学以华夏民 族的认识史为起点,至今已有 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起源于商 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说明中国哲学第一次繁荣局 面的形成。
与太原佛教徒王琰论战 王琰:“呜呼!范子!曾不知
其先祖神灵所在!” 范缜:“呜呼,王子!知其先 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已从
之”。
北宋时的哲学家周敦颐 认为人的身体由阴气构 成,精神由阳气构成, 先有形体,后有精神。
朱熹坚持此观点。
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子 认为认识是由形、神、物相遇 而生。形是感觉的器官,神是 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物是客 观事物即认识对象。形与神相
《礼记》提出“形神一 体”形灭神散的思想,认 为人的精神是一种精气, 人死精气离散,形体腐烂。
东汉时的桓谭借用烛 与火之喻,论述精神对形 体的依赖关系:“精神居 于形体,犹火燃烛矣”。
王充把形体比作烛,把精气 比作火,把智慧比作火的光辉。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 耀不照,人死而智不慧”。如果 说人死而有知,就好像说火灭而 有光一样荒唐。人死不能为鬼,
非所及也”。
“明于天人之 分”、“制天命而用
之” 。 ——荀子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 应的神学目的论,在神 学基础之上论证天人合
一。
王充把被董仲舒歪 曲的天还原为自然之天, 认为天地都是自然实体, 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柳终元认为天是原气,是 物质性的存在,没有意志,不 会赏罚。人的功祸是自己造成
原始社会,出现万物皆 有神的多神教。这是天人关 系最初的表现。
商周的统治者把商周的建立 都说成说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 的意志。君主只有“以德配天”, 才能保证对疆土及臣民的统治权;
否则,必遭到天的惩罚。
战国时期的《易传》则从宇 宙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角度论 证天人合一。人与万物一样都是 禀天地之大德而形成,只有“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使孔孟儒家思想 成为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使孔孟儒家思想 更加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 锁。
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
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直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仍 是我们前进中的负担,需 要继续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