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无神论思想的兴起
对上帝的诅咒 《诗经》中愤怒地谴责上帝:“昊 天不惠,降此大戾(罪恶)”,“浩 浩昊天,不骏(扩大)其德。降丧饥 馑,斩伐四国”。“上帝板板(反复 无常),下民卒瘅(遭殃)”。
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季梁:“民,神之主也”。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 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 亡,听于神”。“吉凶由人”。 “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祸 行),妖不作”。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 • • • 着眼伦理本位 倾心现实政治 发扬主体意识 富于辩证思维 • • • • 树立整体观念 偏重直觉思维 流于经学态度 重视人际关系
三、中国哲学发展阶段
(一)商周神学哲学
商代的宗教天命思想……上帝 商代的至上神是“帝”或“上 帝”。
商朝的统治者极力制造商朝 建立的神学基础,把商朝的建立 说成是上帝的安排。
“帝立子生商”
—《诗经、商颂》
商代的统治者自以为是上 帝的子孙,代表天来管理臣民。 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卜 问上帝。
商代的统治者把自 然灾害、社会治乱、生 死祸富等现象,都说成 是天行赏罚
周代的宗教天命思想 ——天命论
西周灭商后,继承和发展 了商代“上帝”的宗教观念, 提出了“天命论”思想。
墨子提出“以名取实”的 思想。“黔者不知白黑者, 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正名以明义也”, “治国之端,在正 名”。 ——董仲舒
王夫子强调名从实起, 言必拟实,实由名立, 名与实交相为用
中国古代哲学在名的作用问题 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名 家、儒家、墨家及王夫子重视 名,强调名对实的反作用;道 家和佛家贬低甚至否定名的作 用,老庄主张无名论,王弼、 竺道生、僧肇主张得意忘言。
长期以来,中外流行中国无哲 学的观点,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 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 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中 国人也曾注意的抽象的思想和纯粹 的范畴”,但“只停留最浅薄的思 想里面”,“超不出抽象的开始”。 此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气本论”思想 包含一定的思辨色彩,具有相 当高的哲学抽象,对中国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重大 贡献。
(八)重视人际关系 儒家主张“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推己及人之道,以及 “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的思想。
道家要求人们清心寡 欲,不为天下先。《老子》 曰:“我有三宝,持而宝 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庄子》曰“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三)发扬主体意识
中国哲学注重发挥主体能力, 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正 人先要正己、人能弘道等思想,说 明中国哲学中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墨家的兼 爱、佛教的六根清静都体现发扬主 体意识的思想。
(四)富于辩证思维
从《易经》中的阴阳、八卦,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韩非子“时有虚满、事有利 害、物有生死”的矛盾观到王夫子 “分一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辩 证法思想,都说明中国传统哲学包 含丰富的辩证思维。
朱熹提出“知先行 后”、“行重知轻”、 “知行相须互发”思想。
知行统一 “行先知后” “行可兼知”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 功”
——王夫之
(三)形神关系
远古的“灵魂不死”
《管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 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结合而成, 其中天出精气而构成精神,地出 粗气而构成形体。在形神关系中, 先有气构成形体,然后才有思想 意识。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形而上学思想
尚变者,天道也 ——张载
“太虚本动”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子
中国古代哲学的动静观, 虽有“天不变,道矣不变” 的形而上学,但占统治地位 的是崇尚变易、推陈出新的 文化传统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 • • • • 天人关系 名实关系 知行关系 形神关系 动静关系
《管子》第一次提出 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 以及形体决定精神的思 想,否定以往灵魂不死 的观念。
旬子提出“形具 而 神生”的命题。
旬子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 赖关系,提出“形则神,神则 能化矣”的思想。人的好恶, 喜怒、哀乐等依赖于人的耳、 鼻、目、口、形等生理器官。 鬼神是由人的错觉产生的,如 月光下行走,疑影为鬼。
中国哲学家思想评介选讲
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 的认识史。中国哲学以华夏民 族的认识史为起点,至今已有 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起源于商 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说明中国哲学第一次繁荣局 面的形成。
《礼记》提出“形神一 体”形灭神散的思想,认 为人的精神是一种精气, 人死精气离散,形体腐烂。
东汉时的桓谭借用烛 与火之喻,论述精神对形 体的依赖关系:“精神居 于形体,犹火燃烛矣”。
王充把形体比作烛,把精气 比作火,把智慧比作火的光辉。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 耀不照,人死而智不慧”。如果 说人死而有知,就好像说火灭而 有光一样荒唐。人死不能为鬼, 夜闻鬼哭实为风吹木鸣。
(四)名实关系
“名”是指名称或观念 “实”是指实在或名所 指的客观事物。
老子认为名不能表达 万物及其发展规律,“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道常无名”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孟子则认为人的心是天赋 予的,人的本性和天的本性是 一致的。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内 心,就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 子认为顺从自然才能与 自然和谐,达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子 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来。 他指出“天道远,人道迩, 非所及也”。
和商代一样,周代 的统治者把西周的建立 说成是上天的安排。
“皇天上帝,改厥(jue“其”) 元子(长子),兹大国殷之命” (《大孟鼎》),“丕显文王, 受天有(佑)大命”。上帝改 派他的长子,来接管殷国的统 治。文王是天保佑他建立周朝 的。
周文王提出“敬德保 民”的思想,开以德治 国的先河。“享天之 命”,“子子孙孙永保 民”。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一)着眼伦理本位
中国哲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 重视伦理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从周 文王的“敬德保民”、孔子的“仁 者爱人”、孟子的仁政学说、董仲 舒的“三纲五常”到朱熹(二)倾心现实政治
从杀身成仁、“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都说明中国的知识分 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民族 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五)动静关系
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在运动变化之中,不变的事物是 不存在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大传》 “变化日新” 思想
“轮不辗地”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名家把辩证法思想歪曲成诡 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 把万事万物看成是瞬息即变得 的,不可认识的
“天行有常”,“积土成 山……积水成渊……积善 成德 ——旬子 旬子辩证法思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使孔孟儒家思想 成为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朱熹的“存天理, 灭人欲”,使孔孟儒家思想 更加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 锁。
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 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直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仍 是我们前进中的负担,需 要继续消除。
原始社会,出现万物皆 有神的多神教。这是天人关 系最初的表现。
商周的统治者把商周的建立 都说成说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 的意志。君主只有“以德配天”, 才能保证对疆土及臣民的统治权; 否则,必遭到天的惩罚。
战国时期的《易传》则从宇 宙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角度论 证天人合一。人与万物一样都是 禀天地之大德而形成,只有“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
北宋时的哲学家周敦颐 认为人的身体由阴气构 成,精神由阳气构成, 先有形体,后有精神。 朱熹坚持此观点。
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子 认为认识是由形、神、物相遇 而生。形是感觉的器官,神是 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物是客 观事物即认识对象。形与神相 互依存,不可分离。
王夫子把形神关系提高到 认识论的高度去认识,主张形 神相互关联,是对中国古代形 神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明于天人之 分”、“制天命而用 之” 。 ——荀子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 应的神学目的论,在神 学基础之上论证天人合 一。
王充把被董仲舒歪 曲的天还原为自然之天, 认为天地都是自然实体, 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柳终元认为天是原气,是 物质性的存在,没有意志,不 会赏罚。人的功祸是自己造成 的,与天无关。
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慧远以下言论是 否正确?为什么?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 谢则神灭也”。 ——范缜
范缜用刀刃比喻形体, 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 说明锋利为刀刃所派生, “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形神不可分离。
与太原佛教徒王琰论战 王琰:“呜呼!范子!曾不知 其先祖神灵所在!” 范缜:“呜呼,王子!知其先 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已从 之”。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华民族的 认识史,就是研究中华民族认识 的过程、特征、成果,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 取失败的教训,为中华民族认识 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