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超全)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超全)

拔管前先试行夹管24-48小时,观察意识、瞳 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无异常,则可拔出引流 管。
拔管后除仍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 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脑
F、血肿腔引流管
1、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量、颜色性质、定时 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
2、注入尿激酶灌注溶凝后夹闭引流管数小时,引 流袋位置应低于血肿腔位置。(同前)
(5)换袋、记量、观察性质
E、腰大池持续引流管
置管位置 :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
引流物:脑脊液。
目的:1、引流血性脑脊液
2、颅内感染引流病灶
3、降低颅内压
4、治疗脑脊液漏
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及过量引流引起低颅压。
术前用药:术前30分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 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疝的发生。
动幅度为10mm左右) 反之不畅,应及时查明原因。 搬运病人时:暂夹闭引流管(注意) 体位: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将床头抬高15~30度 脑室引流管尽量减少挤压,以免增加颅内压
(柏祥静. 几种常见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J]. 医学信息, 2011, 24(5):3067.)
脑室引流管引流不畅原因
1.脑内压低于0.98-1.47kpa(7.5mmHg~11.1mmHg) 2.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折曲:
脑室引流管护理要点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a 引流速度及量的控制c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e
脑室引流高度b 观察引流物性状d
拔管护理f
(一)引流袋高度(重点)
仰卧位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侧脑 室水平)
引流瓶的内管(液体流出口)高度在基线上17~
18cm(10~15cm),最高不应超过20cm。(《神经外科手术 学》)
腰大池持续引流管
腰大池持续引流管护理
严格控制流速:
1、≤10滴/min(一般2—5滴/min为宜)。
2、引流袋应高于外耳道水平10~15cm为宜 (低于
创口15—20㎝)
3、引流袋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4、一般引流液控制在40—350ml/d。
颅内低压综合征头痛的特点是:在抬高床头或坐立时,头 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给予放低床头及停止、放侵引
( 对照CT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
(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4.脑组织、血凝块堵塞:
(注射器轻轻外抽,但过度的负压抽吸无助于通畅 →稍作推注) 5.经上述处理后仍无脑脊液流出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四)脑脊液的颜色、量、性状
颜色:术后1~2日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

1、量:↑,〉原始量;

2、性:相对清;

3、CT
(二)引流速度及量(重点)
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引流速度不宜过 快,颅内压不宜在短时间内降得过低,引流 量应<20ml/h,引流液量<500ml/d(400ml? 200ml?)
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 心、呕吐,因患者颅内压骤然下降,有可能 发生脑出血或脑疝的危险,此时抬高或暂夹 闭引流管。
要保持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150ml维持量的CSF持续循 环,静脉系统吸收的CSF量及分泌量相,大约450ml/d。
病理状态可影响CSF的产生、分泌和循环。
3
脑脊液循环通路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左右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
流速度的处理后,头痛得到缓解
预防引流感染
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做好床头交接班,防止管道脱落或意外拔管。 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红肿、渗出。 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逆流。 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必要时送细菌培养,及时发
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及时拔管
在腰穿持续外引流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 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的 停止,应及时拔除引流管。
儿童:
100mmh20)
0.49~0.98kpa(50~
脑室引流管目的(意义)
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颅内高压危机状态 脑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 脑室术后引流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
术后早期控制脑内压 经脑室引流管冲药控制颅内感染 脑内肿瘤合并颅内高压,术前可先行脑室引流术降
低颅内压,避免开颅术中颅压骤降引发脑疝
脑部引管的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常是多条引流管共存,而每一条引流 管末端放置的位置不同其引流的目的和名称也不同,确保引 流管的功能,对监测病人病情,促进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
小小管道,大大学问!!
脑部结构
• 硬膜 :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面,包在脊 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及硬脑膜相连
上矢状窦
常见脑部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创腔引流管(瘤腔引流管) 腰大池持续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血肿腔引流管 囊腔引流管
A、脑室引流管
1、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 脊液引流至体外
2、是颅脑术后常用的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室积血、 降低伤口脑脊液漏的治疗措施之一,同时用于各种 原因脑室出血
B、硬膜下引流管
• 慢性硬膜下血肿(>3w,硬及蛛之间,具有包膜) 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脑 膜下血肿的25%。
特点:外伤轻微、出血缓慢、缓解期时间长 CT一旦确诊伴颅内高压症状立即行:颅骨钻 孔引流或血肿清除引流术
硬膜下引流管护理
• 严格无菌操作 • 妥善固定管道、标记醒目 • 体位:术后(头低足高位患侧卧位或平卧) • 引流袋高度: • 低于创腔10~15cm(30㎝) • (脑萎缩严重→“先高后低”) • 保持引流通畅 • 观察引流量、性状、色(棕褐色转红→出血) • 拔管:常于3~4天后CT检查血肿消退即可
D、创腔引流管
• 目的:颅内肿瘤切除后,引流手术 残腔内的血性液体和气体,使残腔逐 渐闭合,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 肿的机会.
创腔引流管护理
(1)术后早期(术后24~48h)引流袋放及头部创腔保持一 致
( 使液体在创腔内维持适当的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 创腔内积聚的液体可稀释积血而引流,以免形成血肿)
•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面软膜之 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 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脑脊液循环机制
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 、的液体为脑脊液。
该液的总量在正常成人为100~150ml(或70~160ml,约 50%在颅内,50%在脊髓),脑脊液产生速率为0.3ml/min ,日分泌量在400~500ml 。
申香梅.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J]. 北方药学, 2011, 8(3):122-123
C、硬膜外引流管
• 硬膜外血肿:血液聚积在颅骨及硬脑膜之间

当脑外伤后,一般成人幕上血肿>20ml幕下血
• 肿>10ml即可引起颅内高压症状,一旦确诊立
• 即行血肿清除术
硬膜外引流管目的
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 直径2㎜引流管于硬膜外,及颅骨内板相贴, 外接引流袋.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血 液及血性分秘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 液,此时引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
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颅内血肿术后、肿瘤术后 、颅骨修补术后等,预防出血及血肿的发生。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
硬膜外引流管的高度及血肿腔处于同一水平 或低于切口,引流瓶低于头部或使用低负压 引流。使头偏向患侧以引流彻底。
硬膜外引流排液通常在6~12小时停止,术 后24~48小时之内拔除硬膜外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3、出血量较多血肿破入脑室时,会有脑脊液引流 出,拔管后如有脑脊液漏出,应通知医生妥为缝 合。
申香梅.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J]. 北方药学, 2011, 8(3):122-123
YL-1一次性粉碎性锥颅穿刺针
G、囊腔引流管
引流时尽量放低引流袋,注药后夹闭引流管 数小时,护理中注意中无菌操作,引流管根据病 情、X光检查,逐渐向外退出至拔除。

→“平稳”
(一)引流袋高度(重点)
• *若血肿破入脑室,在行血肿清除治疗后,有大 量脑脊液经血肿腔内穿刺针引流出时,为防止颅 内压力过低,需将引流管的最高点放在穿刺点上 方15cm处,经此最高点使含陈旧血液的脑脊液流 出颅外,以控制颅内压力恒定。————《颅内 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临床应用范例》

怎么样判断血肿腔是否及脑室相通?
介绍一种引流管记录方法改进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本篇)》第二版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危重症监护》
(三)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成角;妥善固定管道 病人头部:活动范围适当限制 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引流管;
引流液: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畅。 (引流管内液面在引流完全通畅时可随呼吸上下波动,波
1、基线定位; 2、管道定位; 3、床头高度定位(不能调)
(一)引流袋高度(重点)
• 如伴有脑积水、脑室肿瘤、颅后凹占位病变者,
术后早期可将引流袋挂高,待颅内压力趋于平衡
后,再放低引流袋于正常高度。(“先高后低”)

e.g.注入尿激酶后早期开放引流管

→先提高(颅内压可能较前升高),再
逐渐降低(放液后颅内压下降)
申香梅.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J]. 北方药学, 2011, 8(3):122-123
No
NoImage
Image





脑 组 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