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特点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特点与对策研究

M 54东中部经验丨D本文为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Y201430620)成果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特点与对策研究吴海燕(台州学院医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摘 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提出了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整体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实力;每一所高校应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政府应发挥好“服务”与“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国际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

经济强省——浙江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程度如何呢?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又该如何提高呢?一、研究方法基于浙江省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等特征,课题组对它们进行了随机抽样,被抽样的高校主要有7所,分别是: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浙江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组共向这7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率为87.84%。

[1]在问卷的统计上,主要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由此,本文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和浙江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2]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与归纳处理,进而分析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特点等,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二、现状介绍1、机构设置浙江省共有87%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或配备了专职外事管理干部,25%的高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超过2/3的高校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的目标和举措,超过1/3的高校还专门制订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调查的7所高校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台州学院等均设有自己的国际教育学院或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而浙江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则在自己的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的策略与措施。

调查统计显示:国际化机构的设置与院校对于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是显著相关的;而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也与国际化重视程度、国际化事务的实施质量显著相关:越是综合类大学、研究型大学,越是重视与大力推进国际化事务,而职业类学院在国际化事务的重视与实施力度等各方面均与高水平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

2、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浙江省共有72所高校安排管理人员出国考察,66所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对外学术交流,其中54所高校派出7231人次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45所高校派出22746人次。

在所调查的浙江省7所高校中,浙江大学的学生出国访学或者交换交流的比例最高;在国际学习与交流的具体事务中,浙江大学主要分为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55人)、学术交流与合作(118人)、进修学习(661)人、参加学术会议(661人)和其他国际学习与交流事务(65)人。

通过浙江大学的情况来看,博士生是国际学习与交流的主要对象,而在具体的事务上以参加学术会议为主要的国际学习与交流形式。

3、双语课程在被调查的7所高校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台州学院均有自己的双语课程或者全外语课程,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全外语教学课程为52门,占全校所有课程总数2284门的2.277%,双语课程为76门,占所有课程总数的3.327%,该校全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占学校课程总数的5.604%。

尽管浙江省双语课程最多的院校是浙江大学,而非杭州师范大学,但是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类大学,以为浙江省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加强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程度,这也足以体现了浙江省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国际化的重视程度。

三、特点分析1、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了全省高校的普遍重视,少数高职院校的重视度有待提高从当前浙江省各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情况来看,国际化几乎得到了所有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视,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部门如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专门负责与处理国际化事宜,同时还从教师、课程设置、学生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国际化的努力并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但同时,相较而言,浙江省内的极少数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它们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或者也没有在发展理念等中详细的阐述本校的国际化措施与路径,同时更缺少从学生、教师等层面的国际化努力,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派出一名学生或者教师到国外学习与交流。

2、浙江省高校教育国际化在近几年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竞争优势仍有待提升从前面的数据中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较江浙沪区域,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江苏省、上海市等同经济圈的其它地区与省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便是不与其他省份或者地区比较,浙江省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与其经济竞争优势也不匹配,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之一,浙江省的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研究生规模偏小等进而导致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需要提升。

3、浙江省高等学校在国际化的程度上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院校的发展理念、目标、类型等所决定课题组所调查的7所高校,它们是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发展目标的高校,浙江大学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也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台州学院则主要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浙江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高职院校,每一所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中旬刊M 丨东中部经验D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所以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尽然相同。

当然,尽管院校之间存在着国际化程度差异较大,但这并不能说明院校的好坏,更主要的是因为其院校类型、院校发展目标、院校的发展理念等所决定的。

四、发展对策1、浙江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的提高,是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浙江省高等教育现存在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研究生规模偏小、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等问题,而这也正是导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缺乏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在浙江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高上,主要在于各高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并围绕这一特色或优势学科,逐步建成在某一领域具有高度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这不仅丰富了浙江省高水平大学的数量,浙江省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整体提升。

在高等教育质量大发展的同时,国际化的能力也将日益发展。

2、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重视国际化事务的推进,但应该依据自己院校的类型、发展目标等有针对性的发展,并应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或者项目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化事务国际化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学校发展,抑或是学校功能的实现等都需要国际化,所以每一所高校,不仅是综合类型大学,还是研究型或教学型,或者是职业技术型都应该重视自己本校的国际化事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所学校都采取同样的形式、投入相同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而应该是基于院校自己的类型、目标、理念等来制定国际化的目标与路径,国际化是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的,而不应该是将国际化视作单一的任务去完成,应该是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基于此,高校首先应该是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或项目,进而结合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或项目,辐射全校的发展,并以此推行国际化事务,使国际化事务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与科学监督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的整体发展不仅离不开全省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发展和每一所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保障与促进,例如教育服务贸易的进行、合作办学的实施、留学政策等的制定等等均离不开政府。

在推进国际化的事务中,政府应该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从政府政策、资金投入、人力物力等诸多方面保障高校国际化事务的进行与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指导与协调、研究与资源等诸多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监督。

这个监督包括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对国际化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等等,帮助高校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国际化服务,使国际化的作用与功效最大化。

[3]由此,政府应该积极地扮演好“服务”与“监督”的角色,只有如此,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更快更高效地得到整体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1] 本文现状与特点分析等部分的相关数据与内容均来自课题组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问卷发放1000份,面向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浙江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有效率为87.84%。

下文相关数据与内容不再赘述来源.[2]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15)[E B/O L]. h t t p://w w w.w s c.z j u t.e d u.c n/n e w s D e t a i l. jsp?id=847,2014-01-12.[3] 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3-116.【作者简介】吴海燕(1982—),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点,以及当地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特色,对旅游景点进行适合自驾游方向的开发和设计,并整合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自驾游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一个特色的自驾游产品。

【参考文献】[1] 陆军.广西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3)35-39.[2] 黄静波.红三角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3)65-68.[3] 陈太政.构建我国自驾车旅游网络的初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4-68.[4] 曹新向.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8-89 .[5] 余敏.自驾游背景下的景区市场开拓创新[J].企业经济,2005(7)102-103.[6] 冯淑华.我国自驾车旅游与旅游绅士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9(3)61-65.【作者简介】孙步忠(1970—)男,汉族,河北宣化人,博士,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议——“五大发展理念”向度[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58-64.[12] 王琳.“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7)332-333.[13] 张犇.平凉城市发展商业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9)1-2.【作者简介】尚成英(1987—)男,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及教育大数据.(上接第50页)(上接第57页)55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中旬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