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详解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通“悦”忖度:推 测,揣想
宾语前置,“谓夫子”。
之,提宾标志
乃:这样
反—回过来, 而—表承接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有所领悟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之所以: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的原因
❖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 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 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 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 现。
觳觫 húsù
便嬖pián bì
放辟 fàng pì 畜妻x子ù
庠序 xiáng
孝悌tì
颁
白 bān
褊小 biǎn
邪侈chǐ 则王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cǔn du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本 篇文章的内容
❖2、梳理文章第一部分,把握这 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章内容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情形
何以:宾语前置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以: 而,表 北海:古今
语:告诉
修饰
异义,渤海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重要思想
•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 (对国君傲然视之) •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 义也
而:连词,表转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独:究竟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宾语前置 为:是
宾语前置 之,提宾标志
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被动句 见,被
wáng wàng 为:做
28
❖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 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 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 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 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 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 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 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 而:连词,表修饰
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对曰:“将以衅钟。”
省略句。以(之)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而:连词,却,表转折 就——动词,靠近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老:形容词作 老:形容词活用 幼:形容词 幼:形容词
动词,尊敬。 作名词,长辈。 作动词,爱 作名词,孩
抚。
童。
天下可运于掌。” 30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 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
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 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 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 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 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 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 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 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以:介词,用
不识有诸?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兼词
❖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 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 (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 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 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 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 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作述序
《 孟
仲
《 诗
子 》 七 篇
尼
之 意
》 《 书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 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 《孟 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 王》.《公孙丑》.《滕文公》.
》 《离娄》.《万章》.《告子》.
。 , ,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
两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
“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
刑:通“型”,做榜
御:治理
斯样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举:拿
诸:兼词,之于 而已:语助词,罢了
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妻子:妻子儿女 所以:……的原因
而已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
❖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 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 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 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 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若:这样
就:走向
以:用
易:交换
❖ 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 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 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 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宾短语后置
异:意动,感到奇怪 于:对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则——就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像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 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 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 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明:视力 明察秋毫
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曰:“否。”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 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 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 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徒:这类人 道——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以—通“已”,止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 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 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 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
将它列为《四书》之一。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
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 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 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 “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 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 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 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 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 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吝啬 固:本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然:对,正确
诚的:确确实,即:就是
觳觫:恐惧发抖的 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 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 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 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 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 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 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 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 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 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 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 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 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 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足以:足够用来 钧:古代重量单位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